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訊利用者研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formation User Studies
作者: 曾琪淑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訊利用是一種行為,一種為滿足個人需求促使利用資訊的尋求行為。利用者研究可溯源至1920年代,但對學術資訊利用行為之調查研究則在1950年代末首先出現於美國。早期研究偏向科學技術資訊的利用者,後來逐漸延伸至社會學的領域,直到最近才重視對人文學利用者的研究。
  根據資訊利用者研究之調查結果顯示:自然學者的資訊來源多倚重期刊及與同行接觸之非正式資訊;獲得參考資料的方法依序是個人推薦、偶然尋獲及索引摘要。他們經常委託助理蒐集資料;參加會議時,純理論學者目的是社交,應用學者則是發表論文。社會科學者的資訊來源是圖書期刊並重;獲取資訊最常用的方法是引用文獻、索引摘要及別人推薦次之;他們比自然學者常用摘要性期刊多,但兩者使用這類資訊之目的皆為新知通報。社會科學研究者很少委託別人蒐集資料;參加會議時,社交與論文發表皆是獲得資訊之目的。通常自然學者的語文能力較社會學者強;印刷資料、個人著作及非正式的資訊對兩者皆很重要。但是他們卻認為圖書館只是提供事實性資料的地方,並不重要。
  後期對人文資訊利用者的研究則發現:人文學者利用單刊本的頻率高於期刊,尤其年代較久遠的資料;獲得資訊的方法依序是索引、個人推薦及機緣。他們大多獨自研究,很少委託、也沒有助理幫忙。參加會議主要是透過社交獲得資訊,但與會論文鮮有助益。人文學者的語文能力尤其優於自然與社會學利用者,他們花很多時間在圖書館中研究,卻甚少摘要性期刊可供利用。
  影響這些資訊行為的因素,有些跟資訊系統有關,有些則跟使用者的特質如動機、毅力、理解力及整合性等有關,主要的因素則是:(l)資訊利用的便利性、可獲性、品質、花費及簡易性;(2)資訊的特殊,利用者的經驗、教育程度、專業傾向及其主觀印象;(3)研究工作的階段性。
  資訊利用者研究指出圖書館資訊服務的重點方向。藉著資訊利用行為的因素分析,可修正資訊服務內容,改善資訊系統,增加利用率與可獲性,提高服務品質,對圖書館的資訊規畫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利用者研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