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訊搜尋與檢索模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formation searching and search models
作者: 吳美美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根據Xie針對資訊搜尋(information searching)所下的定義是使用者「有目的」(purposive)的和資訊檢索系統產生互動,找相關或有用資訊的行為。資訊搜尋和資訊檢索、資訊尋求、資訊獲取等詞彙雖然焦點不同,有時被視為同義字。資訊尋求的範圍比較廣,尋求的對象可能是電腦資訊檢索系統以外的人際關係或資訊資源。資訊搜尋和資訊檢索則比較傾向使用科技系統。資訊搜尋有不同的層次,從微觀到巨觀,包括:步驟(tactics/moves)、策略(strategies)、使用方式(usage patterns)、和模式(search models)等四個層次。檢索步驟例如選定一個詞彙,而檢索策略是檢索計畫,通常包含數個檢索步驟,使用方式則是分析使用者如何形成檢索問題,檢索模式是描述資訊搜尋的過程和資訊搜尋的型態。使用者和資訊檢索系統是資訊搜尋過程不可分的搭檔,線上檢索系統大略包括:線上資料庫、線上公用目錄、網路搜尋引擎,以及數位圖書館等四大類。影響資訊搜尋的因素包括:使用者的目標和任務、使用者的知識結構、資訊檢索系統的設計,以及社會和機構的情境。重要的資訊搜尋模式包括:Ellis的六種資訊尋求行為:開始、鏈結、瀏覽、區別、監看、萃取。Bates的採莓說(berry-picking approach),包括有四個特色:(1)檢索者的問題形成;(2)檢索者不拘泥於一套的動態型搜尋過程;(3)檢索者應用多種檢索策略,並在策略中任意移轉,包括:書目追蹤、引文檢索、期刊掃描、主題和作者檢索等;(4)檢索者使用多種類型的資料和內容。Kuhlthau的資訊搜尋過程(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簡稱ISP)是根據長期觀察使用者的資訊尋求過程所獲得的模式,包括:開始、辨識資訊需求、選擇、探索、形成、收集、呈現等六個階段和情感、認知、行動等三個面向。
Xie, I. (2009). Information searching and search models.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LLC.Wilson, T.D. (1999). 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5(3), 249-270.
參考資料:

Xie, I. (2009). Information searching and search models.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LLC.Wilson, T.D. (1999). 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5(3), 249-270.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搜尋與檢索模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