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火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tuì huǒ |
|
解釋:
1.一種金屬熱處理方法。將金屬材料加熱至適當溫度後,緩緩冷卻,可增加金屬的韌性。 2.中醫上指消除病理上口乾舌燥等現象,稱為「退火」。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退火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 英文: | annealing |
| 作者: | 葉銘泉 |
| 日期: | 2002年12月 |
| 出處: | 力學名詞辭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退火為材料在高溫爐中停止加溫後,維持一段時間(通常為一至二小時),然後在爐中使溫度慢慢下降,或移到爐外空氣中冷卻者。退火之作用通常為消除材料因加工所引致之殘留應力,使回復至原始狀態。一般在做實驗時,為使材料在實驗前之狀況維持一致,需於試片加工後,作消除應力之退火處理後才能實驗,所得之數據才不受殘留應力之影響。退火後之材料會變得較軟,施加負載後會產生硬化之行為。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退火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 英文: | annealing |
| 日期: | 1984年 |
| 出處: | 保健物理辭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將晶體如氟化鋰(LiF)、硫酸鈣(CaSO4)等固態材料加熱,再緩慢冷却的過程。對於熱發光劑量計而言,這過程是將剩餘陷於介穩能階陷阱中的電子,使其獲得能量躍遷至傳導帶,再和電洞結合而放出光子。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退火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退火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 音讀: |
thè-hué/thè-hé
|
解釋: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退火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