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野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ㄧㄠㄑㄩㄖㄨˊ:「ㄧㄝˇㄨㄞˋ」、「ㄏㄨㄤㄧㄝˇ」、「ㄎㄨㄤˋㄧㄝˇ」。
  2. ㄇㄟˊㄌㄧˇㄇㄠˋㄅㄨˋㄨㄣˊㄧㄚˇㄖㄨˊ:「ㄧㄝˇㄇㄢˊ」、「ㄙㄚㄧㄝˇ」。
  3. ㄈㄤˋㄗㄨㄥˋㄖㄨˊ:「ㄒㄧㄣㄉㄡㄨㄢˊㄧㄝˇ˙ㄌㄜ」。
  4. ㄅㄨˋㄒㄩㄣˊ˙ㄉㄜㄖㄨˊ:「ㄧㄝˇㄒㄧㄥˋ」。
  5. ㄨㄟˋㄐㄧㄥㄖㄣˊㄍㄨㄥㄗㄞㄆㄟˊㄏㄨㄛˋㄧㄤˇㄩˋ˙ㄉㄜㄖㄨˊ:「ㄧㄝˇㄏㄨㄚ」、「ㄧㄝˇㄘㄞˋ」、「ㄧㄝˇㄘㄠˇ」、「ㄧㄝˇㄇㄚˇ」。
  6. ㄈㄟㄓㄥˋㄕˋㄗㄞˋㄇㄧㄣˊㄐㄧㄢㄦˊㄅㄨˋㄕㄨˇㄩˊㄓㄥˋㄈㄨˇ˙ㄉㄜㄖㄨˊ:「ㄧㄝˇㄕˇ」、「ㄗㄞˋㄧㄝˇㄉㄤˇ」。
  7. ㄐㄧㄝˋㄒㄧㄢˋㄉㄧˋㄩˋㄖㄨˊ:「ㄈㄣㄧㄝˇ」、「ㄕˋㄧㄝ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野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郊外。
    【例】曠野、野外、野地
  2. 廣平的地方。
    【例】原野、田野
  3. 野生而未經人工栽培或馴養的。
    【例】野菜、野獸、野花
  4. 非正式的。
    【例】野錄、野乘、野史
  5. 粗鄙無禮、放縱不馴。
    【例】粗野、撒野、野蠻
  6. 民間。
    【例】在野、朝野
  7. 界限、地域。
    【例】分野、視野、外野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郊外。《書經.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2.廣平的地方。《呂氏春秋.季秋紀.審己》:「稼生於野而藏於倉,稼非有欲也。」《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益州險塞,沃野千里。」
3.界限、地域。如:「分野」、「視野」。《淮南子.原道》:「上游於霄雿之野,下出於無垠之門。」
4.民間。《書經.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三國志.卷四二.蜀書.郤正傳》:「故君臣協美於朝,黎庶欣戴於野。」
[形]
1.質樸。《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唐.柳宗元〈柳宗直西漢文類序〉:「首紀殷周之前,其文簡而野。」
2.粗鄙無禮、放縱不馴。如:「粗野」、「撒野」。《左傳.宣公四年》:「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禮記.仲尼燕居》:「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
3.野生而未經人工栽培或馴養的。如:「野菜」、「野菊」、「野牛」、「野馬」。
4.非正式的。如:「野錄」、「野乘」、「野史」。
[副]
非常、很。如:「朔風野大」。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郊外。
  2. [[名] ] 民間。
  3. [[形] ] 形容人的妝扮、物品的色彩、香味、形態等等過於俗麗、濃郁而令人不愉悅。
  4. [[形] ] 粗鄙無禮的、放縱不馴的。
  5. [[形] ] 野生的,未經人工栽培或馴養的。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