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阿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蔡纓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阿含又作阿伽摩、阿笈摩、阿鋡、阿鋡暮等,意譯法藏、法本、教法、無比法、淨教等;引申有「傳來的教訓」或「聖教」的意思。其實「阿含」一辭,在佛教諸經論中有著很多不同的譯語;也隨著佛法的流傳發展有著不同的意義。〔佛光大藏經阿含藏〕中〔雜阿含經題解〕說到,「阿含」字義有三:
  1.佛陀在世時,諸弟子以佛陀金口所宣,傳承於弟子的教誡法語,稱之為「阿含」。
  2.佛陀般涅槃後,由大迦葉等尊者,從阿難處所受經集(即佛教所稱第一次結集)的四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此時的「阿含」成為佛教「聖教集」、「聖典」的同義語。
  3.大乘經典大量出現後,先進的大眾部為排斥保守的上座部,對上座部所信受而代代傳承的聖典稱為〔阿含經〕,而以自己所信奉、新編纂的經典稱為「大乘經」。自此,不明真相者,誤將「阿含經」視為「小乘經典」的同義語。
  總之,「阿含」(或〔阿含經〕)是佛陀在世時之教法,也是佛滅後所結集的「聖教」,是佛陀及其弟子代代相傳,而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所公認的「根本佛教」,是代表佛陀的根本思想及言行的最早記錄。
  關於阿含經典成立於何時,一般學者認為:阿含經典是佛陀入滅(約西元前五世紀)後的第一個夏季,五百羅漢聚集於王舍城,以大迦葉為上首,舉行第一次結集時,由阿難所誦出的佛陀教訓,再經過一、二百年的整理、編輯然後成立。惜由於教團的分裂及傳承不同,目前現存的阿含經典,有所謂南傳五阿含及北傳四阿含的不同。
  南傳五阿含係由部派佛教時代(250~41 B.C.)的南方上座部所流傳下來,包括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以巴利語書寫。北傳四阿含,則是彙集其他諸部片斷的經典,編成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及雜阿含等;以梵文書寫。其中,南傳之增支部相當於北傳之增一阿含、相應部相當於雜阿含、長部相當於長阿含、中部相當於中阿含。由於,南傳五部以巴利文書寫,較接近佛世所用之俗語,故一般以南傳阿含比北傳阿含更具原始色彩。
  至於四部阿含的宗趣,據印順法師撰〔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認為:以長阿含是「世界悉檀」,在勸化世俗,破斥外道;中阿含是「對治悉檀」,破斥疑惑,分別法義;雜阿含是「第一悉檀」,深入宗趣,顯揚真義;增一阿含是「各各為人悉檀」,滿足眾生希求,以積善得福。
  參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佛光大藏經阿含藏解題〕、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二十五、二十六冊〔南傳大藏經解題〕、〔大正大藏經解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阿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