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菩薩蠻隊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u Sa Man Tui Wu
作者: 王克芬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舞隊名。唐代女子隊舞。又稱「四方菩薩蠻隊」。是在西南少數民族樂舞基礎上改編創作。具有佛教色彩的大型女子群舞。《杜陽雜編》載,宣宗朝大中初年(西元847∼851)女蠻國入貢,獻其國樂珍寶,「其國人危髻金冠,瓔珞被體,故謂菩薩蠻,當時倡優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懿宗朝李可及用此曲編制成舞蹈,懿宗令在剛落成的安國寺表演,並常於佛誕日在宮中「結彩為寺」表演此舞。數百人的龐大舞隊出場,婀娜多姿,儀態萬千的舞者,如佛降臨人間,似仙女下凡,蔚為豪華壯觀。關於此舞本源,史家說法不一,一說來自緬甸,一說來自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古時之女蠻國與驃國(今緬甸)相鄰,即今雲南省的一些地區。中國古代多稱本國南方及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為「蠻」,地方名稱或族名也多加蠻字。至今雲南傣族仍叫少女為「小卜少」,與菩薩音頗相近。故有人認為《菩薩蠻舞》與傣族先民的舞蹈有關。此舞後傳至宋代。宋宮廷隊舞女弟子隊有《菩薩蠻隊》,屬於宮廷宴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菩薩蠻隊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