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舞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àn wǔ |
解釋:
一種以劍為舞具的舞蹈。由武術演變而來。舞者持劍而舞,舞姿英武俊逸,動作均勻而有韌性。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劍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hien Wu (1) |
作者: | 王克芬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舞蹈。劍本是古代隨身佩帶的兵器。目前發現最早的劍屬商代,流行於西周初年,盛行於東周、漢、唐,並傳承至今。人們在用劍練習擊刺技術時,創造了多種劍術技法。在這些技法中,既有用於實戰的劍術,也有展示舞劍優美英姿的劍術。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劍作為步兵標準裝備武器時,《孔子家語》中已有子路戎裝見孔子拔劍起舞的記載。《史記.項羽本紀》也載有劉邦、項羽宴於鴻門,項庄、項伯舞劍的史實。可見兩千多年前,劍即是武器,同時也是舞具。東漢末年以後,劍作為武器的作用減弱,作為舞具的作用,則更為顯著。唐代裴斐將軍善舞劍,被譽為唐代三絕之一。唐代著名民間舞蹈家公孫大娘,繼承前代劍術,吸收當時劍舞技法,創作表演了《劍器舞》,名噪一時。我國武術中,有豐富多彩的劍術套路及各種不同的舞劍形式;有單劍、雙劍、長穗劍、短穗劍等。動作主要用點、崩、刺、劈、撩、掛等劍法為主。根據各種套路的動作特點,編排結構與運動方法的不同,又分為行劍與站劍兩大類。行劍多用穿掛動作,動作連綿不斷,步伐敏捷輕快,劍法靈活多變。站劍多定勢和平衡動作,樁功紮實,劍法明快,靜止造型沉穩,富於雕塑美。傳統劍術中的多種劍術套路,是劍術發展的根基。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劍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