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噪音主義 - 教育百科
噪 | |
音 | |
主 | |
義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ruitism |
作者: | 方永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噪音主義是隨著二十世紀工業文明發達而興起的一種音樂。義大利詩人瑪利內蒂(F.T. Marinetti, 1878~1944)在一九○九年發表了一篇 [未來主義(Futurism)宣言],內容是對機械文明的禮讚,認為機械比人類一切過往的藝術都更美。 將未來主義反映到音樂上,並將之付諸實踐的,就是本為畫家的義大利作曲家盧索洛(L. Russolo, 1885~1947)。一九一三年盧索洛發表了一篇宣言鼓吹噪音音樂,他說:「今天,音樂已逐漸複雜起來。音樂已嘗試和極不諧和的粗獷聲響結合,也就是說噪音音樂已經臨到了我們的身上。……在不久後,對我們而言,將市區電車、內燃機器、汽車與群眾的喧嘩聲等適當地組合起來,恐怕都要比反覆地聆聽[英雄]、[田園]等交響曲要有更大的樂趣。」為了將噪音音樂的理念付諸實行,盧索洛利用老式擴聲機的原理發明了一種名為Intonarumori的音響機器,這種機器會發出不悅耳的怪聲,盧索洛並使用此種機器舉行了第一場的噪音音樂會。 盧索洛的噪音主義,可說是以激進的方式來呈現出現代音樂的一個方向,並且也象徵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緊張與不安的氣氛。後來Intonarumori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遺失,但是盧索洛創作噪音音樂的精神,卻在日後的打擊樂器以及鋼琴、小提琴的特殊的奏法中獲得了延續,例如瓦雷斯(E. Varèse, 1885~1965)、安泰爾(G. Antheil, 1900~1959)都曾在其音樂作品中加入機器的噪音,而奧乃格、浦羅高菲夫等著名音樂家也或多或少地受過噪音主義的影響。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噪音主義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