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驃國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iao Kuo Yüeh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舞種類名。驃國係唐朝(西元618∼西元907)之屬國。驃國地在今之緬甸,雲南西方,與天竺國相近,因之其樂舞充滿佛教色彩。與南詔接壤,軍事上常相互牽制,文化上則互相借用;南詔舉行大宴時,也演奏《驃國樂》。該樂傳入中原係貞元十七年(西元801)又一說為貞元十八年(西元802)正月。驃國王因南詔曾於西元800年進獻《南詔奉聖樂》,其中亦有驃國之樂舞人員。乃遣其弟悉利移來獻,樂有十二曲,及樂工三十五人來朝。樂曲及歌詞多表現釋迦牟尼佛祖之言行;演唱時每曲皆為齊唱,以兩手十指齊開、齊合,身體低與昂交替進行,有如中國之《柘枝舞》。驃國之樂舞對其鄰近之彌臣國及南詔(今之雲南)有很大之影響;唐使臣袁滋、鄭士 出使南詔,曾親賭此樂舞。十二曲之中文譯名:佛印、讚娑羅花、白鴿、白鴿遊、羊勝、龍首獨琴、禪定、甘蔗王、孔雀王、野鵝、宴樂、滌煩。詩人白居易(西元772∼西元846)曾作《驃國樂》,文中曾對《驃國樂》之來源、樂器、舞姿均有描寫:「驃國樂,驃國樂,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難陀,來獻南音奉正朔。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纊不塞為爾聽。玉螺一吹椎髮聳,銅鼓一擊文身踊。珠纓炫轉星宿搖,花鬘斗藪龍蛇動。」
參照:
《舊唐書.卷二十九》、《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通典.卷三十三》、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全唐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驃國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