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學校的社會體系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System of School
作者: 陳奎憙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體系(social system)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群產生比較穩定的交互關係所構成。依此而言,學校也可視為社會體系。對於社會體系的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T. Parsons)。
  凡是一種行為,牽涉到自我與別人之交互關係者,便屬於社會行動,社會體系也是由這些單位行動所組成。帕森斯曾指出社會體系包括下述特性:(1)兩個人或兩個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2)一個行動者與其他的行動者處在一個「社會情境」中;(3)行動者之間有某種互相依存的一致行為表現,此種表現是由於彼此具有共同的目標導向(或共同價值觀念),以及彼此在規範與認知期望上的和諧。
  社會體系涉及人際之間的關係,係以既定的方式實現某種重要功能。人類為實現各種重要功能,乃形成各種制度(institutions)。一般社會學者多以「角色」及「角色期望」的觀念來表現一個制度的特性。
  社會體系與社會組織(social organization)有時很難截然畫分。教育社會學者為了分析方便起見,常把學校當作是一種組織,而把班級當作一種社會體系。事實上,學校也是一種社會體系。社會組織與社會體系兩者都須具備同樣的基本要素:即必須有兩個以上的人,必須有固定的關係與交互作用;所有的社會組織都是社會體系,但並非所有的社會體系均能構成社會組織。其主要差別在於「組織」的涵義強調實現某些特殊目標或宗旨,而社會體系則廣泛地指一般具固定型式的角色關係,以為探討社會的基礎。
  總括言之,社會體系是人類活動的一個觀念上的架構,可用以分析各種社會團體中的結構與過程,以及人群之間相互關係的法則。因此許多學者就採取社會體系的觀點來探究「學校」與「班級」這些團體的功能及其主要的角色關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校的社會體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