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雙指鬼鮋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雙指鬼鮋
英文名: Inimicus didactylus
描述:
體延長,前部粗大,後部稍側扁。顱骨平扁;前額骨甚長,側面深凹。鰾缺如;幽門盲囊大形。體無鱗。具皮瓣,頭部、軀幹部及背鰭硬棘鰭條上皆有。口中大,口裂幾垂直,下頜弧形上突;兩頜具絨毛狀齒,鋤骨具齒,腭骨則無。吻部長,吻長(snout length)大於眼後區長(postocular length)。背鰭連續,具XV-XVII鰭棘,前方三棘分離,第III棘與第IV棘間距較大,自此向後之鰭膜皆深凹而近基底,軟條7-9(通常為 XVI-8);臀鰭基底略長而低,具II鰭棘,軟條10-12(通常為 11);胸鰭寬大,下方有2游離鰭條;腹鰭大,具I硬棘,5軟條,鰭膜與體壁相連;尾鰭圓形。體色高度變異;一般胸鰭基部灰色,後接一大形暗色區域,其後是一灰色橫帶,外緣暗色,其內面有白色條紋,有時成灰色圓斑塊狀。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西起泰國,東到萬那杜,北至琉球群島與中國東南部,南至澳洲。臺灣西南部、東北部及小琉球有分布。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Inimicus didactylus (Pallas, 1769)
形態:
頭形不規則,頭部棘棱粗鈍,其上有許多短小皮瓣;眼眶上緣凸出;口大,上位,頦部有許多粗短皮瓣;體裸露無鱗,有些許瘤狀突起內含皮膚腺;側腺上有腺狀皮瓣分布;背鰭連續,硬棘部分有絲狀小觸鬚,第三硬棘鰭膜有較深之凹陷。胸鰭有2根指狀游離鰭條。體為灰褐色,雜有不規則黑褐色斑紋;背鰭軟條部,胸鰭及尾鰭之邊緣各有一寬大黑帶。體長可達20公分。
分布:
日本至西亞太地區海域。
生態習性:
分布於5~40公尺深的海域,棲地為沿海之泥砂底質,為近海暖水性底棲魚類,常棲息於礁石及海藻叢中,擬態礁石及海藻,體色會隨環境而變化。肉食性,以小型魚蝦類為主食。鰭棘所分泌之神經性毒素,為魚毒中最厲害的,會使人死亡。
利用:
屬中型鮋科魚類,無經濟價值。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亞目: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科:
鮋科(Family Scorpaen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雙指鬼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