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學苑運動(美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cademy Movement (USA)
作者: 馮朝霖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苑或稱阿卡德美運動的興起,乃由於十八世紀初美國的學院和拉丁文法學校,未能配合青年的職業需求,特別是缺少新科學方面的課程,因而備受批評;而英國則早已改進了這些非國教派的新式學校(the Nonconformist Academies),以配合學術發展和實用的世界潮流,並提供時代所需的訓練課程。美國直至十八世紀下半葉,才開始仿效英國大規模地擴充新式的學苑。
  美國在一七七六年獨立之後,各州均建有學苑;到了一八○○年時,約有一百所。此種主要由私人籌資建立的學校,取代了原有的拉丁文法學校,不僅成為主要的中等教育學校,且也影響了美國的中等以及高等教育的發展。
  學苑在課程內容上,除了拉丁文法學校所上的希臘文和拉丁文之外,更加入了新科目,計有:英文文法、英國文學、演說、算術、幾何、三角、測量、地理、歷史、天文學、基礎物理、基礎化學、心理學、倫理學和基督教教理的考證學(Evidences of Christianity)。此類學校大部分係採男女分校;女生的課程有別於男生的,以音樂、舞蹈、繪畫、女紅、朗讀和法文為主。由於學苑提供了中產階級所需的知識及實用課程,故在當時大受歡迎。
  南北戰爭之前,美國就有上千所的學苑:許多早期的學校,後來成為今日幾所著名學院的前身。南北戰爭後,由於公立高中興起,私立的學苑便沒落了;至今存留下來的,僅有一些專為進入大學預備的私立高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苑運動(美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