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代間流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作者: 楊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代間流動」是指兩代之間社會地位或階級層次的改變。代間流動的現象是社會學者關切的焦點,也是研究的主題。如果年輕一代的職業成就或社會地位高於年長的一代,稱為向上的代間流動;反之,如果年輕一代的職業成就或社會地位低於年長的一代,稱為向下的代間流動。如果兩代之間的社會地位或階級並無高低上下的變動,則稱為世代間階級地位的「傳承」,或世代間階級地位的「再製」。
  雖然這種代間流動的研究旨在比較上下兩代或兩代以上家庭成員的社會地位,但由於傳統上有關社會階級或社會階層化的研究,都是以男性的社會地位為本,因此許多學者所作代間社會流動的比較分析,也都側重於兩代之間男性成員(尤其是父子)的變動。不過,近年來由於女性教育水準普遍提升,且女性就業人數或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增加,故以母女兩代之間社會地位的流動為主題的研究也開始受到重視。
  除了代間社會地位或職業成就變動的研究以外,部分教育社會學者也常應用社會流動的分析方法,針對兩代或兩代以上的教育成就進行代間「教育流動」的探討。此類研究,有些以兩代教育成就為比較主題,有些則比較兩代間的教育經驗或所謂文化財的傳承情形。
  有鑑於文化再製概念的基本假設之一在於強調文化財之獲得是由家庭內傳遞,因此,以英國牛津大學那菲爾學院(Nuffield College, Oxford)一九七二年的大型社會流動計畫資料為依據,哈爾西(A.H. Halsey)、奚斯(A.F. Heath)與李基(J.M. Ridge)三人於一九八○年出版的〔出身與目的地〕(Origins and Destinations)一書中,即曾以年輕一代進入選擇性中學就讀與其上一代的就學經驗加以比較,以進行文化再製理論的檢視。研究發現學生是否進入選擇性中學就讀,雖與父母是否曾在此類學校受教育有些關聯,但此種文化財的獲得,並非全然由家庭中傳承。換言之,因學校教育所發揮的功能尚包括文化的創造,故就個人而言,其獲得文化財的方式雖有部分是經過再製過程而成,但大多數人取得文化財的途徑是源自文化財(教育)的普及。
  代間流動的研究雖以兩代社會地位的改變為重點,但這種分析方法在教育社會學領域的應用極廣;上述兩代間教育流動的比較,是其應用的實例之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代間流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