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任其生長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achsenlassen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任其生長是法國教育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的主張。他認為凡是上帝所創造的,都是善的,一經人之手,便變為惡,所以主張返回自然。他又認為兒童的讀物是毒物。於是兒童最好是離開塵囂的社會,在十二歲左右再返回社會,稱為第二次誕生。
  由於成人對兒童的干預,容易破壞兒童的童真與生長,所以應該採用消極的方式或自然主義的方式,放任兒童去發展。他在〔愛彌兒〕(Emile)的教育小說中,就主張讓兒童自然的發展。教育的目的就在順應自然,以充分發展兒童的能力。在書中他主張把愛彌兒帶到鄉村,讓他去接受「自然」的教育,讓他自由發展。他描寫兒童的身體、感覺、知識、品性,如何一步步地成長;教兒童如何去憎惡社會和政治的虛偽、欺詐、壓迫,而憑著自己的純潔、質樸、自由的生活,做一個「世界的公民」。
  盧梭的「任其生長」理論提出了教育的三個重點:
  1.以兒童為教育的中心:過去的教育是以教材為中心,而忽略兒童的學習能力和興趣,他們把兒童當成具體而微的成人。教師不了解兒童,而以成人所應具有的知識傳授給兒童。於是他主張以研究兒童為教育的起點,以為兒童本身,實較教師、學校、書本、教材等為重要。這種主張成為現代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想。
  2.重視兒童身體的活動:傳統的教育,以為身體的活動,足以妨礙心靈的發展,而加以壓抑。他主張兒童必須運用四肢、感官、器官及智慧等工具,才能夠思想。自然的用意,先要使身體強壯,然後再使用腦子。
  3.重視兒童的個性:兒童的稟賦各不相同,性質也互異。他認為強迫趨向不同的兒童從事相同的學習,是破壞個人的特殊趨向,留下死板板的一致狀態,徒然糟蹋兒童的真正天才。因此教育上要重視兒童的個性,因材施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任其生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