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保留曲線 - 教育百科
ˇ
ˊ
ˋ
  • 漢語拼音 bǎo liú qū xià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ǎo liú qū xiàn
解釋: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豪斯(Ebbinghaus),首先發現遺忘曲線(forgetting curve),後來稱為「保留曲線(retention curve)」。他測量自己對無意義音節學習後的記憶情況,透過再學習的程序計算記憶的保留量。發現遺忘率起初最快,後逐漸減慢,到最後保持水平不再降低。根據連續的不同時間所測量的記憶保留量所繪製的曲線,稱之為「保留曲線」。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保留曲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tention Curve
作者: 程炳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保留曲線通常在說明學習後的保留情形或遺忘情形,又稱遺忘曲線(Forgetting Curve)。當學習完成後,若經過一段時間不再練習,所學過的材料就會遺忘;通常時間過得愈久,遺忘的也就愈多,保留下來的也就愈少。如果將學習後保留的量隨時間加長而產生變化的情形繪成一條曲線,即為保留曲線。以橫軸表示學後經過的時間,縱軸表示所保留的百分數。保留曲線通常具有兩個特徵:第一,在停止練習之後,曲線呈陡降現象,以後漸漸緩慢下來;第二,曲線最後不會很快和橫軸相交,表示學過的材料不會全部遺忘。
  保留曲線的形式也有很多變化;其變化通常受兩種因素的影響:第一,學習材料的性質,如果所學習的材料大都屬無意義的音節或勉強背誦的數字,則停止練習後將快速遺忘,保留曲線的陡然下降將更為明顯,此外,技能學習之後的保留量通常要比語文學習之後的保留量高。第二,測量記憶的方法,回憶法、再認法、節省法三種測量記憶的方法中,回憶法比較困難,所以測到的保留量較少;再認法比較容易,所測到的保留量也較高;而節省法居於中間層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保留曲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