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反宗教教育思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反宗教教育思潮的主旨,在將宗教活動排除於學校教育範圍以外,藉正常教育方法傳授知能,啟發理想,發展人格,以保障信仰自由,而不讓宗教信仰定於一尊。
  清末民初之反宗教教育運動,可大別為兩類:一為主張信仰自由,反對立「孔教」為國教;一為反對基督教在各地設立學校,進行不合國情之教會教育。
  主張信仰自由,不立孔教為國教所持的理由為:第一,各宗教在中國風行,任人民自由信從,如立為國教後,則分門別戶,入主出奴,勢必互相排擠,互爭勢力,而黨爭之禍,將因教爭而益烈。第二,認為人權平等,五族一家,為我國五族共和之本旨,若強立孔教為國教,易使其他各族因宗教信仰之不同而敵視漢族,勢將製造亂源。第三,民國〔約法〕明定,中華民國的國民一律平等,無宗教信仰之區分,若定立國教,違背〔約法〕,將示天下以不信。第四,五族之習尚各異,惟有尊重各族之宗教、風俗習慣,因勢利導之,始可收政治統一之效,一旦立孔教為國教,則必強五族以共尊,是表面雖仍允信教自由,而實際又設種種限制,剝奪其信仰自由之權利,必將導致人心渙散,邦族分裂。
  此一反對立孔教為國教之思潮,後來與新文化運動相結合,進而對我國傳統文化作全面性之檢討,由反對立孔教為國教,演進為全面攻擊孔子學說,提出「打倒孔家店」、「線裝書丟進茅廁裡」等口號,使此一運動愈演愈烈,埋下其後文化大革命的種子。
  另一種反宗教教育思潮,後來發展成反基督教教育思潮。(參見「反基督教教育思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反宗教教育思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