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回歸基本學科運動(美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ack-to-Basic Movement(USA)
作者: 郭玉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回歸基本學科運動是一九七○年代美國所流行的教育名詞。這項運動雖然說者各有不同的意義,但其提倡者大都主張學校課程應強調閱讀、寫作及數學三個基本學科,避免軟性的課程。為確保學生學到這些基本科目,州或地方政府應舉辦最低能力測驗,通過測驗者始能升級或是畢業。
  此運動興起的主要原因是對一九六○年代盛行的自由主義型式教育的反動,因其以兒童為中心,導致學校的放任及無效率,學生無秩序且學業成績低落。一九七○年代初美國經濟衰退,學校中的暴力事件及學生輟學事件增多,促使關心教育的人士起而倡議加強學校的基本學科教學,而形成回歸基本學科運動。
  這項運動的最明顯證明是基礎學校(fundamental schools)的產生及最低能力測驗(minimal competency tests)的普及。基礎學校的設立始自一九七三年,提供三R(Reading, Writing & Arithmetic)以及美國歷史、地理及政府的課程。這些學校設在富裕的社區,其教育理念帶著權威主義的色彩,吸引了保守傾向的家長。
  最低能力測驗是一項計畫,用統一的考試來證明學生學到了某一年級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及技巧。這項計畫慢慢普及,到一九八三年,美國所有的州都實施各年級學生的全州測驗計畫。在南部的十二個州,這項測驗成為高中畢業的要求。一九八六年有四十四個州要求初任教師證明其在基本技能(拼字、文法、數學)、學科知識(英文、社會科、科學、數學、藝術等)以及教學技巧上已達到最低標準。
  在基本學科方面,回歸基本學科運動的提倡者主張所有學生都應修一般所稱的紮實學科,英文是傳統文法而不是語言學,歷史是歐美洲的歷史或包括亞、非洲歷史,科學指生物、化學、物理而不是生態學,數學指舊數學而不是新數學,這些科目是每個人都要修的。選修課、統合的社會科學以及科學概論都被視為太軟性。
  這項運動的提倡者關心的是太多文盲的學生逐年升級,最後畢業時並沒有具備基本的技能,因此無法謀職,即使謀職也降低了工作人力的素質,由此導致經濟的衰退,降低國際競爭力。因此學校必須教導基本的學科,學生學習之後必須達到最低能力的標準,才能升級或畢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回歸基本學科運動(美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