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權威主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uthoritarianism
作者: 李琪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權威主義在心理學上是指個人所具有權威性的信念、人格特質或行為。權威主義本指政治學領域中政權與結構運作的本質,係依靠政治菁英與群眾的支持、控制以及意識型態的灌輸。一九三○至一九四○年間,由於歐洲的法西斯主義與極右派運動興起,使得有關人格傾向與政治極端主義者之間關係的報告陸續發表,而政治學家阿多諾(T.W. Adorno)與心理學家布倫威克(F. Brunswik)出版了〔權威性人格〕(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提出了權威主義的專有名詞,並發展出測量個人權威傾向的法西斯量表。
  權威主義在專制體制中則指權威者對個人肉體、心靈及精神的不當抑制的各項措施;這種制度與方法亦常應用於教育活動中。就教育現象為一社會現象而言,教學活動所使用的方法,與其所發生的社會制度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專制、權威主義盛行的社會,教學的方法多偏重於學生馴服,不可批判態度的形成;然而,在自由民主的社會裡,教學方法則多偏重於學習者心靈自由,免於威脅到獨立判斷的心智習慣的養成。
  依據李美枝於民國七十五年(十一版)所著〔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指出權威主義具有九點特徵:
  1.世俗主義,過度強調中產階級的價值觀;
  2.過分順從權威,對領導者毫不質疑;
  3.輕蔑或攻擊違反規範與價值的人;
  4.褊狹的意識範圍,壓抑自我情感;
  5.簡化思考,易迷信與產生刻版印象;
  6.強調權力與嚴苛的要求;
  7.將自己或權威人物對他人的攻擊合理化;
  8.將自我不能接受的衝動投射並貶抑弱勢團體;
  9.對有關性的事情表現過度的認真較量。
  總之,權威冠上「主義」二字,即往往流於負面的意義;而對於權威主義的探討在各個研究領域中都已日漸成為關注的課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權威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