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存心養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雪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存心養性出於〔孟子.盡心上〕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說人如果可以盡其本心,就能知道他的本性,能知道本性,就能知道天道的道理(參見「盡心知性」)。但是光是知道還不夠,還要有篤實踐履的功夫,因此應該進而保存這顆純然靈明的本心,不使它放失;再加順養天賦的本然善性,不使它受戕害。對於上天公平地賦予每個人的這種天性,能夠保持它不放失、又不遭受戕害的,就可稱作是仁人了!所以,人的所作所為如果都能與天相合,就是承事上天、不違天理的作法。
  存心而不使之放失,即是專心致志於保持仁義之心,然而在人生歷程中,許多物欲使心陷溺於其中,而受到侵蝕,就如美好的山林,若天天砍伐,必然成為草木不生的牛山一樣。心被物欲侵蝕,如同山林被砍伐,失去仁義的本質,所以存心即是不使良心汨沒。另一方面,人有得自天賦的善性,在心則是仁義禮智四個善端,存仁義之心以保養原有的善性,即是心為主宰的萬能,唯有此心不失,善性才能實現,說善惡只在一念之間,便是心與性相聯,所以需要存養的功夫。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存心養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