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巴利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alletto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曲名。巴利托一詞來自義大利文,為舞蹈之意。後來成為十五∼十七世紀一種社交舞,有時也被搬上舞台演出。十五世紀的巴利托是一種宮廷舞;舞曲用義大利或法國的民間歌曲作即興演奏,音樂的結構與舞蹈相隨,都是由幾個不同的段節組成,包括二至四段,每一段的速度和長度都不相同:第一段為緩慢的巴斯舞(Bassa Danza),第二段轉入六分之一快的瓜德那尼亞(Quadernaria),第三段是三分之二快的薩塔瑞舞(Saltarello),最後以倍快的皮娃舞(Piva)為結束。這些樂段可以不斷地重複,造成輪唱的效果。舞蹈可由二、三人至更多的十二人演出,隊形可作並列、單行、方塊、三角形或男女成兩縱列等變化,加上進退、繞圈、漩渦、對答、輪流模仿等隊形變化及不同的編舞技巧。十六世紀後,巴利托漸漸轉變為一種舞蹈組曲,它的舞曲順序是一、巴望舞曲(Pavan)或阿勒曼舞曲(Allemande),二、嘉拉德舞曲(Galliarde),三、薩塔瑞舞曲(Saltarello),四、卡那利歐舞曲(Canario)。由於巴利托組曲可以給舞者有發揮技巧之表現空間,所以極受人們喜愛與流行。今日歐洲的民間舞蹈研究學者,也發現義大利鄉間也有很多稱為巴利托的舞蹈,這些舞蹈的形式及內容仍待學者們研究。
參照: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康謳主編《大陸音樂辭典》民國六十九年、王沛倫編《音樂辭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巴利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