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成就預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chievement Expectancy
作者: 鄭芬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成就預期(期望)可由兩個角度來分析,一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成就的預期,另一是學生對自己學業成就的預期。就教師方面而言,根據學生一般學習能力(智力)或學習潛力,或平時的課室觀察,例如學習動機、課室的參與程度、主動探究的精神等等,教師會預期學生應有某種程度的成就表現。因此成就預期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潛力及平日的觀察,對學生學業表現的預期,例如學生在數學性向測驗的百分等級為九十五,平日學習數學也頗為努力,那麼對這名學生的數學成就預期,應是班上前百分之五左右。如果事實上學生的表現與所預期的相去甚遠,可能有其他因素值得探討。因為影響學業成就除了上述因素外,尚有其他可能的原因,例如家庭氣氛、經濟狀況、生理因素、同儕的影響等。所以如果成就預期與實際表現之間有較大的差距,則要探索其中原因,以便進一步做學習輔導,幫助學生發揮其潛力。
  就學生對自己成就預期的觀點分析,根據邁克屈(W.J. Mckeachie)與艾克斯(J. Eccles)的「動機價值與期望模式」顯示:對學業成就的預期是學習動機的重要成分之一。當學生預期自己有能力可以勝任學習任務時,就會提高學習動機,進而對於學業成就有較高的預期,甚至對工作堅持與工作的選擇有正面而積極的影響。相反的,如果學生認為自己無法勝任時,則會降低對學業成就的預期,學習動機也會因而低落。
  教師對學生成就預期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學生對自己的預期如何,因為對成就預期是學習動機的重要成分,不容忽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成就預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