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有關事件的晤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rview-About Events
作者: 林曉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有關事件的晤談是指諾威克(Joseph.D.Novak)及葛文(D.Bob Gowin)發展的一套利用概念圖和V型圖進行的晤談方法,以評估學生的科學概念的學習。在此種方法中,晤談的任務即為事件,晤談的記錄則依設定的事件及提出的問題而決定。
  有關事件的晤談是以奧斯貝(David P.Ausubel)的學習認知理論及葛文的認識論(Epistemology)為基礎,並沿用葛文的知識V型圖的表徵型式,記錄學生的認知結構。奧斯貝及葛文都強調概念間聯結的型態,認為知識內容的結構是影響學生詮釋經驗及事件的首要因子。而奧斯貝學習理論的主要主張是,認知結構是影響學生同化新知識的最重要因素,奧斯貝用「含攝」(subsume)以說明新舊知識間的交互作用。葛文及奧斯貝都主張意義獲得是一主動的過程,學習者必須了解新知識的意義,並與先前相關知識相連結、重組,才能進行真正的學習。
  利用此種方法來探查學生對某一特定主題的了解時,首先晤談者事先要選定事件及問題、內容(即某一特定主題之知識架構)、安排問題的順序、晤談時間、輔助材料。進行晤談時晤談者應避免引導學生的答案、以接受開放的心情並營造輕鬆的氣氛,耐心傾聽學生的反應,注意學生的語文及非語文行為,以學生的話為依據,進行進一步深入的探查。晤談全程輔以錄音以利分析。分析的步驟如下﹕(1)先確立一個理想化的專家概念圖,以為晤談的參照標準。(2)縮簡晤談資料,此步驟包括由晤談筆錄中分離出晤談問題及事件,分列於V型圖的上下端(參見下圖),將學生的反應及回答,歸類為描述性的陳述(V-l)或解釋性的陳述(V-2)置於V圖的右邊。(3)轉化晤談記錄,由V-l,V-2層次的資料,找出主要概念及原則,並分別放在V型圖左側最下層(C-l),及中間層(C-2),並由晤談者找出一個可以統合學生概念及原則的概念,列於V型圖左側最上層(C-3)。將理想化專家概念圖之資料依C-l,C-2,C-3做分類,與學生晤談結果做比對。在此過程中,辨認出學生所使用的主要概念,原則和整體的構想,以及學生對於上述要素之間關聯性的認識。
  一般而言,有關事件的晤談所使用的評估和描述的方法相當完整、有系統、且富有彈性,為學者專家探查學生認知結構的可行途徑之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有關事件的晤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