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滄源崖畫中舞蹈形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s´ang Yüan Yai Hua Chung Wu Tao Hsing Hsiang
作者: 曾瑞媛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古代舞蹈遺跡。滄源崖畫畫中的舞蹈形象,位於雲南省滄源縣東北部,大部分的舞蹈崖畫集中在佤族、傣族的民族聚集區。不同於其他的崖畫的圖案,此圖採用天然顏料,畫面中深淺不一的紅色是其最大特色。此圖刻畫在離地面距離一至兩公尺或六至七公尺的壁面上,規模比起其他的壁畫,是屬於較小的崖畫;至於,此圖的年代現已不可考,根據汪寧生所著之《雲南滄源崖畫的發展與研究》,據推論圖案所涵蓋的年代上可溯至漢代,下及明代。崖畫中所刻之圖案,可見到人們佩帶之飾物、工具、武器、亦刻有動物、房屋、木柵等圖案形狀,以及狩獵、放牧或戰爭等活動中所需之器具,表現了巫術、圖騰與神祇崇拜的現象,這影射當時人民的生活狀態。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幅崖畫中的舞蹈圖,圖的大小約三十平方公分,其中的舞者手持牛角短刀,也有部分的舞者手持盾牌,據推論這是模擬性質的舞蹈表演,有專家從舞者的頭上插羽、獸尾、獨角和身上配戴羽毛看來,認為這是一種化裝舞蹈;但此圖又有其它部份表現雜技,故也被認為是與宗教、巫術有關聯的表演活動,此幅畫畫面中最大特色是畫中大多為男性,只有少數的婦女;其中之婦女大腹便便,讓此圖亦包含有生殖繁衍的意義,但無論是那一方面的觀點,此幅畫表現與雲南地區少數民族的自娛性舞蹈《打歌》極為類似。根據圖案□的幾種不同畫面,其所代表的意義也不同;但姑且不論此圖是代表那一方面的意義,這些珍貴的資料都是研究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舞蹈的重要的一項參考。
參照:
蓋山林《中國岩畫:岩石上的歷史圖卷》199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滄源崖畫中舞蹈形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