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灰瀾三重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ray Wave, the
作者: 陳勝美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是劉鳳學創作的第111號舞蹈作品、史擷詠作曲、王志強燈光設計、林璟如服裝設計、張一成舞台設計、由新古典舞團於1997年11月在臺北巿國家戲劇院首演。《灰瀾三重奏》的創作靈感來自於197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西班牙詩人畢先德.阿雷山得列(Vicente Aleixandre)的詩作〈最小的〉。詩中以孩童純真的角度,冷靜觀察大人世界的複雜變貌。《灰瀾三重奏》打破故事的連續性,全舞共分三段,每段均為獨立的段落。但整體上有其一貫的精神──人性的撻伐和對社會的關懷。舞蹈結構如下:第一段〈鮮花〉:場景設在廢墟中,由引舞者、小孩的眼中透視充滿暴力冷酷的成人世界,在鮮花的簇擁中,反問成人汲汲營營求的是什麼?第二段〈貓〉:場景仍設在廢墟中,一種疏離感和人們內心的孤獨寂寥佈滿空間,這段舞作中有兩段舞中舞(即戲中戲),透過舞者的面具和物化的服裝,透視權力的運作及個人與群體的命運。第三段〈石頭〉:運用石頭作舞具,影射心的苦難,是劉鳳學在讀了陳義芝先生的詩作〈黑洞〉之後所引發的靈感,〈黑洞〉詩作中所敘述的生民的篝火、生老病死的洞穴、大自然永生的命題和墓園的歌聲,正是《灰瀾三重奏》骨血的精魂。劉鳳學將其意象鋪陳延伸之後,完成此段作品。
參照:
新古典舞團《灰瀾三重奏》演出節目單199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灰瀾三重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