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現象學還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現象學還原或稱超驗還原(transcendental reduction)、觀念(或本質)還原(eidetic reduction),是胡塞爾(E. Husserl, 1859~1938)現象學(phenomenology)中的重要哲學方法。「還原」一辭略同於「存而不論」(epoché)(參見「現象學的存而不論 」)、「放入括弧」(parenthesizing)、「排除」(exclusion);但不同於自然主義或實徵論(positivism)所謂的「化約」(reduction)。現象學的還原法在排除、擱置自然態度(參見「自然態度」)與事實世界,以期回歸認知自我的超驗主體性(transcendental subjectivity)(所以稱「超驗還原」),和所知事物的自身與本質(所以稱「觀念」(或本質)還原)。
  根據〔現象學運動〕(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一書的作者史匹格堡(Herbert Spiegelberg)的分析,胡塞爾所謂現象學還原至少包括兩個階段:
  1.從個別事實還原到普遍本質,該本質等於柏拉圖(Plato, 427~347 B.C.)所謂的「觀念」(eidos),因此這個階段的還原也就稱作「觀念(或本質)還原」。其重點在於捨棄事物的個別性與特殊性,以理智直觀事物的本質,從事「理念化」(ideation)的工作。
  2.使「現象」(即物自身)自非現象或超現象的因素中分離出來,使能知直接觀照給予的本質。這也就是所謂的現象還原。
  在〔觀念〕(Ideen, 1913)一書中,胡賽爾也分析道、通過「超驗的存而不論」人可以在認知過程中取得純粹意識,或超驗意識;以類似的方法,如「排除」、「放入括弧」、擱置等等,廣泛地取得所有的現象,可稱之為「現象學還原」,唯從認識論的觀點(an epistemological point of view)則可稱之為「超驗還原」。也就是說借著現象學存而不論的方法,吾人對所知客體可予以擱置,排除其中經驗事實的成分,終而取得事物普遍必然本質;對能知主體也可以相同方式,取得意識的本質,即超驗主體性。此時現象學還原則可稱之為超驗還原。
  總而言之,胡塞爾所謂的還原、擱置、排除,不同於一般自然科學為求客觀信實,因而擱置個人偏見,排除個人主觀感受,而在根本捨棄自然態度所設定的日常世界、經驗事實,以期本諸超驗主體,直接觀照事物的本質與現象。就這點而言,胡塞爾的學說與康德(I. Kant, 1724~1804)的超驗哲學(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極其接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現象學還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