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現象學的存而不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henomenological Epoché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現象學的存而不論或稱現象學化約法,是胡塞爾(E. Husserl, 1859~1938)現象學方法(phenomenological method)(參見「現象學方法」)中的重要步驟。「存而不論」(επο × ή)一辭取自古希臘懷疑論(skeptism),意即對一切可疑之事予以擱置,存而不論,不作判斷。胡塞爾認為一般自然科學與文化科學研究,均採自然態度(參見「自然態度」),設定世界為事實,將認知侷限於感官知覺可立即直接感知的現實具體事物之中。既不反省能知之我何以知,也不細察所知之物何以真。現象學則超越自然態度,以能知自我的純粹意識與本質直觀(eidetic intuition),以及所知事物的本質作為反省對象,以成為嚴格知識(rigorous science)自許。為達此目的,胡塞爾認為現象學必需效法笛卡爾(René Descartes, 1596~1650)以普遍懷疑(universal doubt)為方法,尋求知識基礎的作法,將自然態度擱置一旁,同時也將自然設定的經驗世界與心理自我排除於純粹我思(pure ego)之外,放入括弧之中(parenthesizing),使之不影響吾人的認知、思維與判斷。也就是說現象學的存而不論不在否定經驗事實或心理自我的真實存在,只是將之暫時擱置,存而不論,使之不能發揮作用、產生影響。如此人一旦可從自然態度中得到解放,便可悠遊於理念的本質世界,心理自我也得一躍而為超驗自我(transcendental ego),其純粹意識乃得以本質直觀(eidetic intuition)觀照事物的本質。
  總括以上所說,現象學的存而不論其步驟如下:
  1.擱置自然態度,將自然態度所設定的自然世界,即在我面前立即呈顯的外在世界,以及我的意識均予以擱置,放入括弧。
  2.中止判斷,對一切存在於時空之中的事實存有(factual being)既不加以否定,也不作任何判斷。
  3.排除自然之知;既然中止對自然世界的判斷,也就不再接受任何自然科學之知,只能將這些知識放入括弧。
  4.轉而採取現象學態度(phenomeno-logical attitude),一面澄清自我意識,一面直觀事物本質。此時在排除經驗因素後剩餘不可再排除的純粹意識(pure consiousness)或意識在其自身,即所謂現象學的殘留(phenomenological residuum)。
  現象學的存而不論是胡塞爾現象學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胡塞爾在其中晚期著作中,時予闡釋,可參見〔觀念〕(Ideen, 1913)、〔笛卡爾的沉思〕(Cartesian Meditationen, 1933),〔歐洲科學危機與超驗現象學〕(Die Krisis der europäischen Wissens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änomenologie, 1936)等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現象學的存而不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