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白棘三列海膽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白棘三列海膽Tripneustes gratilla,屬於毒棘海膽科,俗名馬糞海膽或花膽,生活於珊瑚礁區及礁石區,常見於潮池及沿岸水深約10公尺以內的較淺水域(在小琉球地區常見其出現於海草叢中)。本種為大型海膽,成體體殼直徑可達12公分左右,體高達5~6公分左右。間步帶的大疣在赤道部排列為6~8個不整齊的縱行,大棘細而短,末端較鈍,不易傷人,顏色一般則為白色或橙紅色。反口面的大棘短而尖銳,長約1公分,表面有細橫紋;口面的大棘則稍鈍。體殼表面常呈紫色 ,但變異非常大。以大型藻類為主食,進食速度快。管足吸附力強,常將海藻、碎木片或垃圾吸附在身上。本種在台灣的生殖季節為8~9月(chen,1989),其生殖腺可供食用,成熟時肥大味美,日本人將其稱為『雲丹』。 白棘三列海膽遍佈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台灣本島的東北角及墾丁海域,離島的澎湖、小琉球及蘭嶼沿岸皆常見。
知識 1:
殼狀(Test like)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白棘三列海膽
中文目名: 海膽目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Echinoid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台灣分布地點: 台灣各地及離島珊瑚礁區
棲所環境: 珊瑚礁區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拉丁綱名: Echinoidea
拉丁科名: Toxopneustidae
世界地理分布: 印度海域-西太平洋海域
中文屬名: 三列海膽屬
拉丁屬名: Tripneustes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毒棘海膽科
中文綱名: 海膽綱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拉丁種小名: gratill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白棘三列海膽
英文名: Tripneustes gratilla
描述:
俗稱花膽、馬糞海膽,英名Cake urchin, Collector urchin, Hairy Pincushion Urchin, Parson's hat sea urchin, Priest-hat Urchin, Sea Egg, or Tuxedo Urchin。體殼略呈半球形,直徑約5至12公分,體高約可達6公分,表皮大都呈紫色,少數呈藍色、紫褐色、黑色、橘褐色或白色,間步帶的大疣在赤道部排列成6至8個不整齊的縱行。大刺棘細而短,長度不超過1公分,表面有細橫紋,末端較鈍,不易傷人,與管足皆呈白色、橘紅色、藍黑色或黑褐色,變化很大,形成一種保護色。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及暖溫帶海域,臺灣地區以澎湖群島最多,其密度每坪最高可達15至20個,其次為東北角及墾丁海域,小琉球及蘭嶼也常見。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