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律原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inciple of Autonomy
作者: 溫明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道德之「自律原則」如同「自由原則」般,為康德(Immanuel Kant)道德理論之先決條件。易言之,道德所以有意義,乃因道德行為是具自主性者之理性行為。
  康德認為人之行為雖無法逃脫社會情境之束縛,亦常背負某些責任,但此種行徑並未具普遍性。普遍性行動只有在人能依其意志行事時方產生。自律乃成為道德律則之基本特質。此外,人之所以為人之尊嚴,亦奠基於自律之上。質言之,範限於外在環境所採行之行為或決定,只是「他律性」行動,而非自律性行動。故自律性原則應超越殊異性經驗,而如同「自由原則」般,屬於先驗性命題。
  「他律原則」既非普遍性律則,亦非根源於理性之主體性律則,且行動之目的在於追求某種目的,非以行動本身之目的為依歸,故價值性較低。反之,「自律原則」為一植基於人類理性之行動,其行動本身即含蘊其自身目的,且如人之理性般具普遍性特質,其道德價值亦相對的高於「他律原則」。故凡道德行為若依據善之意志而行者,即為「自律原則」;反之,若道德行為之動機,乃基於外在性目的,如基於責任(duty)者,則屬「他律原則」。「自律原則」立基於理性人、自由人之基礎,故為康德道德之所標榜者;至於「他律原則」則非康德道德行動之所趨。
  康德預設人之意志能在理解人類選擇所用之原理原則後,總是件相同之抉擇。此指「自律原則」是具普遍性的。事實上,此「自律原則」本屬康德「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arative)。同時,自律原則亦顯示道德主體本身亦應能自行訂定道德之律則,亦呈自我於自由情況下之理性抉擇與行動。
  簡言之,自律實為人類尊嚴與理性特質之基礎。「自律原則」即為獨立之個人所展現之自由行徑。所謂「自律原則」乃人意志抉擇之普遍性法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律原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