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鎧甲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ai Chia Wu
作者: 巫允明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羌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四川省北部的茂縣、汶縣、理縣等地的羌族聚居區。俗稱《跳盔甲》,羌語音譯為《克拉格西》。源自古代祭祀舞蹈,祭祀在抗敵戰爭中犧牲的英雄或德高望重老人。在葬禮儀式的表演,或於每年羌族祭祀祖先之日(農曆七月初十)跳此舞。其舞蹈程式為:出葬、跳盔甲、葬畢致哀。舞蹈者均為成年男子,人數不限。他們身著由方形牛皮連接成的鎧甲,肩掛銅鈴、頭戴插有犛牛鬃毛或麥草的牛皮頭盔,手持長刀、火槍等器械。在成群婦女的哀歌聲中,舞蹈者成單人縱隊跟隨著領舞者以〈蹉步〉循逆時針方向緩慢前行,歌畢起舞。舞蹈分為:戰士出征、凱旋歸來兩段。舞蹈者在行進中不斷鳴槍、揮舞手中器械的同時,還發出:嗷 ── 呀,嗷嗚!悲壯的吼聲,為死者驅除邪惡、寄託亡靈。然後,列隊表演具有征戰內容、場面簡單的舞蹈,以此教育後代牢記先人為民族獻身的英武精神。隊形以:橫八字、編辮子、萬字格為主。基本步法為:〈蹉蹉步〉、〈重踏步〉等。舞蹈中經常以斜擰身和向左右轉動軀幹的特有姿態來表達情緒。整個舞蹈氣氛莊嚴、肅穆。1980年,經馬壽年等人編導的《鎧甲舞》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匯演。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鎧甲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