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魏特,尚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eidt, Jean (Weidt, Hans) (1904-1988)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德國舞蹈家、編舞家。生於漢堡,逝於柏林,幼年生活困苦。早期曾加入青年俱樂部的民俗舞團,跟隨赫姆士(Anna Helms)、伯拉舍(Julius Blasche)學習,後來投入拉邦的弟子李達(Sigurd Leeder)門下。另外,私人跟隨「漢堡劇院」的舞星勃蘭可納克(Olga Brandtknaalk)學習芭蕾。1925年開始創作。1929年到柏林發展。因為魏特是一位擁護共產主義的舞蹈家,所以在納粹當權之後,他曾經被捕入獄,後來逃到莫斯科再轉往巴黎。1937年,他在巴黎成立「Les Ballets 38舞團」。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因為沒有國籍而被遣送到北非的勞改營中,後來加入英國僱用軍團才得以重獲自由。戰爭結束之後,他回到巴黎繼續他的舞蹈事業生涯,於1946年,成立「芭蕾藝術舞團」(Ballets des Arts),另一方面也和默劇家德庫(Etienne Decroux)合作,曾經與馬叟(Marcel Marceau)共同演出。1947年,帶領他的舞團到哥本哈根參加歐洲世界舞蹈大賽(Archives Internationales de la Danse),這個比賽是由瑞典舞蹈贊助人德馬里(Rolf De Maré)為了紀念編舞家波林(Jean Börlin)而舉辦的。魏特在這次的比賽中以《囚室》(La cellule)一舞獲得首獎,成為繼尤斯(Kurt Jooss)之後,第二位獲得歐洲世界舞蹈比賽首獎的德國人。可是法國的舞評人對他的得獎並沒有熱切的表示。1948年,他返回東柏林。1948年到1950年間,他在「Volksbühne芭蕾舞劇團」、「Schwerin歌劇院芭蕾舞團」、「Karl-Marx-Stadt歌劇院芭蕾舞團」中任教。1958年到1966年間,在Rostock訓練業餘舞團,曾帶領該團參與柏林Komiche歌劇院的演出。1978年到1988年間,他在柏林教授編舞直到去世為止。魏特的舞蹈風格傳承自拉邦(Rudolf Laban)、尤斯和李達的舞蹈劇場觀念和實驗精神,雖然當時巴黎舞評人仍然停留在保守的學院派觀念之下無法趕上魏特的藝術觀念,但是魏特卻啟發了下一代的法國舞蹈家杜佩夫婦(Dominique et Françoise Dupuy)。重要作品:《受害者》(La victime)、《暴風雨後的頌讚》(Ode après l´orage, 1946)、《阿貝爾與先人們》(Abel et ses pères, 1946)、《囚室》(La cellule, 1947)、《雲》(Nuages, 1948)、《村民》(Les villageois, 1948)、《安娜和奧里雅爾的敘事詩》(La ballade d´Ana et Olivier, 1948)。
參照:
J. Robinson《Modern Dance in France-An Adventure 1920-1970》1997、Selma Jeanne Cohe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魏特,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