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道德決定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ral Decision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道德決定視道德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社會整合學派的學者主張社會人群的道德水準、道德特質與道德願望可以決定社會歷史的發展。社會學者認為人類只有在自己所尊敬的道德力量之前,人的激情才能有所控制;如果道德力量失去其社會權威,必然成為公理混亂的狀態。
  道德決定論認為道德是社會構成的必要條件。人之所以稱為「道德人」,乃是因為生活於社會中。所以道德是社會群體關係的基因。沒有社會生活也就沒有道德生活,因為缺少了所依附的客體存在。
  道德是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道德也是社會連帶關係的產物。因此道德將隨著社會文化與背景之不同而變化。傳統農業社會的連帶關係,就會有傳統社會文化所造成的傳統道德;同樣地,工業社會的有機連帶關係,也會有現代工業文明所促成的現代道德價值與道德規範。
  道德之所以具有優越性,在於道德能使每個人產生責任感與義務感。以社會學的立場言,義務存在於道德的社會期待性。人之所以願意有所作為,乃是因為該項行為非經努力與自我控制,就無法完成。易言之,人類透過某一行為,如愛國或熱心,完成了道德行為。所以社會存在,就會透過社會連帶關係,而產生一種社會權威與社會期待,再轉變為符合社會共同期待的道德規範。
  社會為了維護其群體利益,遂有道德紀律產生。道德紀律泛指要求個人行為與不行為的規範。凡不違反社會群體利益的個人行為,必然合乎道德紀律的要求。相反地,凡危害社會群體利益的固人行為,就是違反道德紀律的要求。故而道德是社會的紀律,改進了人類行為的規範性,也符合人類生存的個人目標。
  人類愛慕其所屬的社會群體,痛恨自私自利的行為。故而人類對其所屬社會群體的愛慕,乃是道德紀律存在的必要條件。人類社會群體中,某些偉人之所以受到敬仰,乃是他們本身具有該社會群體所共同追求的理想與目標,也就是人類愛慕其社會群體的昇華。道德原是社會的產物,透過道德紀律與個人對其社會群體的愛慕,道德就開始內化而成為個人內在的自主力量。
  個人經由社會而將道德內化之後,就會注意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只有在完成個人的責任與義務之後,個人才會感到愉悅。另一方面,個人在道德內化之後,道德即成為個人人格的重要特質,個人會捨棄自己的利益與欲望,而認同社會群體的期待與利益,因而表現出愛群體、愛社會與自我奉獻,以完成大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道德決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