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鞅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āng
解釋:
  1. 古代套在馬頸上,用來駕馭馬車的皮帶。
    【例】解鞅、繡鞅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āng
解釋:
[名]
1.套在馬頸上,用以駕車的皮帶。《左傳.襄公十八年》:「大子抽劍斷鞅乃止。」
2.泛指車馬。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二:「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副]
不滿意的樣子。參見「鞅鞅」條。
注音:
漢語拼音: yǎng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ió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ㄧㄤ

1. 套於馬頸,用以駕車之皮帶。段注本《說文解字.革部》:「鞅,頸靼也。」清.段玉裁.注:「《釋名》:『鞅,嬰也,喉下稱嬰,言嬰絡之也。』」《左傳.襄公十八年》:「大子抽劍斷鞅乃止。」《左傳.宣公十二年》:「吾聞致師者,左射以菆,代御執轡,御下兩馬,掉鞅而還。」明.楊慎《升菴集.卷五二.李巽巖撰趙待制開墓銘》:「天不憖遺,斷鞅脫驂。使民至今,未弛負擔。」

2. 借指車馬。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二:「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宋.宋祁〈再游海雲寺作〉詩:「斜陽歸鞅促,飛蓋冒輕埃。」

3. 羈絆。唐.白居易〈登香鑪峰頂〉詩:「紛吾何屑屑,未能脫塵鞅。」清.汪懋麟〈洗象〉詩:「都城三伏交,百物困塵鞅。」

4. 不滿、不快貌。通作「怏」。《漢書.卷一.高帝紀下》:「諸將故與帝為編戶民,北面為臣,心常鞅鞅。」《新唐書.卷二○一.文藝列傳上.駱賓王》:「下除臨海丞,鞅鞅不得志,棄官去。」

㈡ㄧㄤˇ,ㄧㄤ之又音。

注音: ㈠ㄧㄤ ㈡ㄧㄤ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鞅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