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攣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uá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攣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üán |
解釋:
[動] 1.牽繫、連繫。《說文解字.手部》:「攣,係也。」《易經.中孚.九五》:「有孚攣如,無咎。」唐.孔穎達.正義:「攣如者,相牽繫不絕之名也。」明.陸采《懷香記》第四○齣:「赤繩早攣雙踵,並締茲蘿。」或讀為ㄌㄨㄢˊ luán。 2.手、足因抽搐而彎曲不能伸直。《集韻.去聲.線韻》:「攣,手足曲病。」如:「痙攣」。《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紀》「冬十月,授楊彪光祿大夫」句下裴松之注引《續漢書》曰:「彪見漢祚將終,自以累世為三公,恥為魏臣,遂稱足攣,不復行。」或讀為ㄌㄨㄢˊ luán。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iàn |
解釋:
(一)之又音。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攣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攣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ㄌㄩㄢˊ 1. 牽繫、連繫。《說文解字.手部》:「攣,係也。」《易經.中孚.九五》:「有孚攣如,無咎。」唐.孔穎達.正義:「攣如者,相牽繫不絕之名也。」明.陸采《懷香記》第四○齣:「赤繩早攣雙踵,並締茲蘿。」 2. 眷戀。《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傳》:「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上所以攣攣顧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 3. 手、足因抽搐而彎曲不能伸直。如:「痙攣」。《集韻.去聲.線韻》:「攣,手足曲病。」《新唐書.卷二○一.文藝列傳上.盧照隣》:「疾甚,足攣,一手又廢。」宋.陸游〈養生〉詩:「攣躄豈不苦?害猶在四支。二豎伏膏肓,良醫所不治。」 ㈡ㄌㄧㄢˋ,ㄌㄩㄢˊ之又音。 |
|
注音: | ㈠ㄌㄩㄢˊ ㈡(又音)ㄌㄧㄢ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攣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