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豎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使ㄕˇㄨˋㄊㄧˇㄓˊㄌㄧˋㄖㄨˊ:「ㄕㄨˋㄌㄧˋ」、「ㄅㄚˇㄑㄧˊㄍㄢㄕㄨˋㄑㄧˇㄌㄞˊ」。
  2. ㄕㄨㄈㄚˇㄧㄡˊㄕㄤˋㄉㄠˋㄒㄧㄚˋ˙ㄉㄜㄓˊㄅㄧˇㄖㄨˊ:「ㄕㄨˋㄅㄧˇ」、「ㄧˋㄏㄥˊㄧˊㄕㄨˋ」。
  3. ㄏㄥˊㄕㄨˋ:①ㄏㄥˊㄅㄧˇㄩˇㄕㄨˋㄅㄧˇ。②ㄈㄢˇㄓㄥˋㄖㄨˊ:「ㄅㄨˋㄍㄨㄢˇㄗㄣˇ˙ㄇㄜㄗㄨㄛˋㄏㄥˊㄕㄨˋㄉㄡㄕˋㄘㄨㄛˋ。」
  4. ㄕㄨˋㄧㄢˇㄕㄥㄑㄧˋ˙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ㄏㄥˊㄇㄟˊㄕㄨˋㄧㄢ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豎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ù
解釋:
  1. 與地平面垂直的線條。與「橫」相對。
  2. 使物體直立。
    【例】豎立
  3. 國字筆畫名稱。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ù
解釋:
[動]
使物體直立。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四上.釋詁》:「豎,立也。」《全唐詩.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國亡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名]
1.一種書寫筆法。指由上到下的直筆。如:「一橫一豎」。
2.宮內小臣。《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晉.杜預.注:「豎,左右小吏。」《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夫以中才之人,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而況於慷慨之士乎!」
3.家中未成年的僮僕。《列子.說符》:「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使物體直立。《說文解字.臤部》:「豎,豎立也。」《廣雅疏證.卷四上.釋詁》:「豎,立也。」五代十國.花蕊夫人〈述國亡〉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2. 垂直,與「橫」相對。《朱子語類.卷九.論知行》:「須是自把來橫看豎看,儘入深,儘有在。」

3. 一種書寫筆法。指由上至下之直筆。如:「一橫一豎」。

4. 宮內小臣。《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夫以中才之人,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而況於慷慨之士乎!」晉.杜預.注:「豎,左右小吏。」

5. 指小兒或家中未成年之僮僕。《左傳.成公十年》:「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列子.說符》:「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晉書.卷六七.列傳.郗鑒》:「性好聞人棲遁,有能辭榮拂衣者,超為之起屋宇,作器服,畜僕豎,費百金而不吝。」

6. 古時對人輕侮之稱呼。《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魏書.卷九七.列傳.島夷桓玄》:「妖賊之興,實由此豎。」

注音: ㄕ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豎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