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瓠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瓠瓜: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葉互生,呈掌形。雌雄同株,果實有長圓、棒槌、葫蘆等多種形狀,表面有毛,可食。亦可晒乾貯藏。如:「昔日的農村將老熟的瓠瓜剖半挖空,做為水瓢之用。」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瓠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瓠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ù |
解釋:
[名] 1.植物名。葫蘆科葫蘆屬,一年生蔓性草本。葉互生,呈掌狀或菱狀心臟形。卷鬚分歧。夏日葉腋生白色單性花,雌雄同株。果實圓長,表面有毛,可食,亦可晒乾貯藏。 2.姓。如戰國時楚國有瓠巴。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瓠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瓠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植物名。一年生蔓性草本。葉互生,呈掌狀或菱狀心臟形。卷鬚分歧。果實圓長,表面有毛,可食,亦可曬乾以為容器。《說文解字.瓠部》:「瓠,匏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田)仲曰:『夫瓠所貴者,謂其可以盛也;今厚而無竅,則不可剖以盛物;而任重如堅石,則不可以剖而以斟,吾無以瓠為也。』」唐.路德延〈小兒〉詩:「臂膊肥如瓠,肌膚軟勝綿。」 2. 姓。如戰國楚有瓠巴。《淮南子.說山》:「瓠巴鼓瑟而淫魚出聽。」漢.高誘.注:「瓠巴,楚人也,善鼓瑟。」 |
|
注音: | ㄏㄨ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瓠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