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敢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ㄆㄨ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2
  • 漢語拼音 gǎn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ㄅㄨˊㄆㄚˋ˙ㄉㄜㄧㄡˇㄩㄥˇㄑㄧˋ˙ㄉㄜㄖㄨˊ:「ㄩㄥˇㄍㄢˇ」、「ㄉㄢˇㄍㄢˇ」、「ㄍㄢˇㄗㄨㄛˋㄍㄢˇㄉㄤ」。
  2. ㄑㄧㄢㄘˊㄅㄧㄠˇㄕˋㄗˋㄐㄧˇ˙ㄉㄜㄇㄠˋㄐㄧㄣˋㄖㄨˊ:「ㄍㄢˇㄨㄣˋ」、「ㄍㄢˇㄑㄧㄥˇ」。
  3. ㄍㄢˇㄑㄧㄥˊ:①ㄩㄢˊㄌㄞˊㄖㄨˊ:「ㄍㄢˇㄑㄧㄥˊㄊㄚㄕˋ˙ㄍㄜㄆㄧㄢˋ˙ㄗ。」②ㄗˋㄖㄢˊㄉㄤㄖㄢˊㄖㄨˊ:「ㄋㄧˇㄧㄝˇㄋㄥˊㄑㄩˋㄋㄚˋㄍㄢˇㄑㄧㄥˊㄏㄠ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敢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ǎn
解釋:
  1. 有膽量、不畏懼。
    【例】勇敢、果敢、敢作敢當
  2. 自言冒昧。
    【例】敢請、敢問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ǎn
解釋:
[形]
有膽識、毫不畏懼人的。如:「勇敢」、「果敢」。《荀子.非十二子》:「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
[副]
1.有膽量、不畏懼。如:「敢作敢當」。《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2.表示冒昧。如:「敢請」。唐.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不勝慺慺之至,敢陳薦以聞。」《水滸傳》第一六回:「敢問軍師用甚計策,賺得本人上山?」
3.豈。《左傳.昭公三十年》:「若得從君而歸,固臣之願也,敢有異心!」
4.莫非、大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你敢是不肯,故意將錢鈔哄我?」《水滸傳》第五三回:「不是我,你敢錯認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ám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有膽識,毫不畏懼的。
  2. [[副] ] 表疑問。豈,難道。
音讀: ká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有膽識,毫不畏懼的。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