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北方丑招潮蟹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北方丑招潮蟹
英文名: Uca (Gelasimus) borealis
描述:
俗稱北方凹指招潮蟹、北方呼喚招潮蟹、呼喚招潮蟹、黃螯招潮蟹、大螯仙,英名 Northern Calling Fiddler Crab。頭胸甲呈矩形,長可達2公分,寬可達3.4公分,為大型招潮蟹,表面隆起,光滑,胃、心區間的H形溝明顯。額窄,前側緣短,後側緣不明顯。眼眶寬,眼柄細長。雄蟹的右螯腳常較左螯腳大,稱為交配螯,甚至比身體還大,重量幾乎為整體之半,掌部外側密佈珠狀的顆粒,指部比掌部長,可動指的內面具有1突起,不可動指外側面基部寬大的凹陷向末端延伸成大溝槽,內面有1個彎曲而深的大齒,像是把老虎鉗,因此有「北方凹指招潮」之稱。其大螯因故脫落後,則原處長出一個小螯,而原來的小螯則長成大螯,以代替失去的大螯,新長出來的大螯前節內面不具有兩個彎曲而深的突起大齒,稱為無齒型。其螯腳常有藻類附生,且右邊為大螯者比率較高(80%)是本種的特點。雌蟹的小螯末端呈匙狀。雄蟹的頭胸甲大都呈棕褐色至深褐色,少數呈灰白色,花紋不明顯;雌蟹的頭胸甲呈紫灰色、土黃色、橘黃色、黃綠色等,體色多變化。眼柄呈白色,眼球呈灰藍色。雄蟹的大螯掌部下半部及不動指呈土黃色、橘黃色至黃色(因此也有黃螯招潮的俗稱),掌部上半部及可動指大都呈淡紫色,少數呈黃色或白色。雌蟹的小螯呈灰白色。步腳呈灰白色至深褐色。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的溫暖海域,包括東印度洋、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中國大陸的廣西、廣東、海南島、福建、臺灣、琉球群島等地區,臺灣各地的泥岸與河口溼地經常可見,包括淡水、桃園的永安、香山、後龍、高美、鹿港、台西、東石、布袋、台南、高雄的永安、東港、林邊、恆春、台東、宜蘭、貢寮、澎湖等地。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