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氏棘鲃 - 教育百科
何 | |
氏 | |
棘 | |
鲃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何氏棘鲃 |
英文名: | Spinibarbus hollandi |
描述: 身體延長,前部略呈圓筒狀,後部稍側扁,腹部圓。頭中大而稍尖。吻鈍而突出,成魚之吻部更為突出。口稍斜裂,上頜齒末端達眼之前緣。有鬚2對。咽頭齒3列,齒式5.3.2-2.3.5,側扁呈梳狀,齒面狹凹有溝紋,左右不對稱。體被大型圓鱗,側線完整,前端略為下彎;側線鱗數26-28。背鰭前方有一根平臥而埋於鰭片下之硬棘,棘的前端突出於表皮;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體背側青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鱗片基部有一黑斑。幼魚之背、臀及尾鰭末緣稍黑,成魚漸淡;胸及腹鰭則略帶橙紅色。成熟雄魚具追星,有時雌魚亦有。 |
|
分布: 臺灣的特有種,分布於南部及東部的溪流,如曾文溪、高屏溪、卑南溪、秀姑鑾溪、太麻里溪及花蓮溪等流域均可發現。現今因人為放流之故,已能在中、北部的河川看到野生之族群。(林沛立編寫 20130509)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Spinibarbus hollandi (Oshima, 1919) |
|
形態: 體延長,圓而略側扁;頭尖;腹圓;鬚兩對,頜鬚略長於吻鬚;體背灰青色,腹部略淡;各鰭略帶粉紅色;一般體重約1公斤,而最大可達10餘公斤重。 |
|
分布: 曾文溪、高屏溪、花蓮溪、秀姑鑾溪、卑南溪。 |
|
生態習性: 棲息河川中下層,水流稍急且河底有礫石之河段。以水生昆蟲、小魚、蝦、藻、植物碎屑等為生的雜食性魚類。 |
|
利用: 供食用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
|
目: 鯉目(Order Cypriniformes) |
|
首目: 骨鰾首目(Superorder Ostariophysi) |
|
系: 耳鰾系(Series Otophysi) |
|
科: 鯉科(Family Cyprinidae),Carps or Minnow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何氏棘鲃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