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全像攝影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olography
作者: 章明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全像攝影是一種以雷射為光源,利用同調光干涉原理,不通過鏡頭而能記錄物體真實立體影像的攝影術,由美籍匈牙利科學家 Dennis Gabor 於1948 年首先提出同軸全像片的概念,但直至 1960 年代高強度同調性光源的雷射問世後,全像攝影才開始實際地發展;而由 Leith 及 Upathieks 首在1962 年用雷射光源實現了 Gabor 的概念,並將其改良為離軸全像片,成為今日全像攝影所常用的離軸參考光束佈置,且首先證實了任意形狀物體的三度空間立體影像均可被記錄,自此以後全像攝影在各方面的應用,經由許多研究者不斷地予以發掘而進展一日千里,也成為展示媒體和量測技術上一相當重要的工具。
  全像攝影與一般攝影最大不同處,在於利用光的干涉現象,可以同時記錄由物體表面反射光的振幅和相位,振幅的大小與物體的表面反光度有關,而相位的分佈情形則與物體的外形有關,故拍攝完成後的全像片經重建影像的程序後,可以顯示物體的立體影像。其基本成像步驟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拍攝全像片,記錄物體表面反射的波前;如圖 1 所示,雷射發出的同調光,經分光鏡後,分為照物光束及參考光束,二者分別經空間濾片濾清並放大後,在全像底片上彼此干涉形成繞射光柵,這是一種複雜的干涉圖紋,記載了物體反射的光學波前,經過顯影等沖洗程序後即成為全像片,再進行如圖 2 所示的影像重建,即以循原參考光角度的光束照射全像片,由光柵的繞射作用,即可展現物體的立體影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全像攝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