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剛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ㄉㄠ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0
  • 漢語拼音 gā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ㄧㄢㄑㄧㄤˊㄩˇㄖㄡˊㄒㄧㄤㄉㄨㄟˋㄖㄨˊ:「ㄍㄤㄑㄧㄤˊ」、「ㄍㄤㄓㄥˋ」、「ㄍㄤㄧˋ」、「ㄒㄧㄝˇㄑㄧˋㄈㄤㄍㄤ」。
  2. ㄓˇㄕˊㄐㄧㄢㄍㄨㄛˋㄑㄩˋㄅㄨˋㄐㄧㄡˇㄖㄨˊ:「ㄍㄤㄘㄞˊ」、「ㄋㄧˇㄌㄞˊㄨㄢˇ˙ㄌㄜㄧˊㄅㄨˋㄊㄚㄍㄤㄗㄡˇ。」
  3. ㄑㄧㄚˋㄏㄠˇㄖㄨˊ:「ㄍㄤㄏㄠˇ」、「ㄍㄤㄑㄧㄠ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剛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āng
解釋:
  1. 強勁、堅強。與「柔」相對。
    【例】剛強、剛正、剛直
  2. 表示情況或行動不久前才發生過。
    【例】他剛走。
  3. 恰好、正好。
    【例】剛好、剛巧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āng
解釋:
[形]
1.堅硬的。《齊民要術.卷一○.梓棪》:「《異物志》曰:『梓棪大十圍,材貞勁,非利剛截不能剋。』」唐.柳宗元〈貞符詩.序〉:「齒利者齧,爪剛者決。」
2.強勁的。如:「剛強」。《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3.正直無私。如:「剛正不阿」。
[副]
1.表示時間,指情況或行動不久前才發生過,相當於「才」、「方才」。如:「天剛亮,媽媽就起床幹活了。」
2.恰好。如:「剛好」。
[名]
姓。如清代有剛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o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強勁。如:「剛強」。《說文解字.刀部》:「剛,彊斷也。」清.段玉裁.注:「彊者弓有力也,有力而斷之也。」《論語.公冶長》:「子曰:『吾未見剛者。』」宋.朱熹.注:「剛,堅強不屈之意。」《國語.周語中》:「四軍之帥,旅力方剛。」三國吳.韋昭.注:「剛,強也。」

2. 正直無私。如:「剛正不阿」。《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三國演義》第五五回:「郡主自幼好觀武事,嚴毅剛正,諸將皆懼。」

3. 堅硬。《齊民要術.卷一○.梓棪》:「《異物誌》曰:『梓棪大十圍,材貞勁,非利剛截不能剋。』」唐.柳宗元〈貞符.序〉:「齒利者齧,爪剛者決。」

4. 表示時間,指情況或行動不久前才發生,相當於「才」、「方纔」。如:「天剛亮,媽媽就起床幹活。」宋.蘇軾〈花影〉詩:「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紅樓夢》第三三回:「信步來至廳上,剛轉過屏門,不想對面來了一人正往裡走,可巧兒撞了個滿懷。」

5. 只、僅。宋.辛棄疾〈水調歌頭.慶韓南澗尚書七十〉詞:「上古八千歲,才是一春秋,不應此日,剛把七十壽君侯。」元.佚名《楊氏女殺狗勸夫》第三折:「別件都依得,剛除背死人。」

6. 恰好。《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佔花魁》:「小娘半老之際,風波歷盡,剛好遇個老成的孤老,兩下志同道合,收繩捲索,白頭到老,這個謂之了從良。」

7. 姓。如清代有剛林。

注音: ㄍㄤ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剛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