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金剛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in Kang Wu
作者: 董錫玖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隋唐樂舞。唐張鷟《朝野僉載》補輯:「隋末深州諸葛昂性豪俠,渤海高瓚聞而造之,為設雞肫而已。瓚小其用,明日大設,屈昂數十人,烹豬羊等長八尺,薄餅寬丈餘,裹餤如庭柱,盆作酒 行巡,自為《金剛舞》以送之。昂至後日屈瓚,屈客數百人,大設,車行酒,馬行炙,挫碓斬膾,磑轢蒜齏,唱《夜叉歌》、《獅子舞》。」高瓚自起舞的《金剛舞》屬粗獷雄壯的金剛力士舞,帶有東北渤海國的色彩。在西藏也有《金剛舞》,西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當政時,從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境內)請來了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白馬窮乃)在吐蕃修建桑耶寺。蓮花生親自主持由藏王赤松德贊參加的奠基儀式。在這次儀式上「制訂諸神所喜的祭祀物品,又說出了鎮伏兇神的歌詞,在虛空中作《金剛舞》。」(第五世達賴喇嘛《西藏王臣記》郭和卿譯,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金剛舞》無疑是《羌姆》(跳神舞蹈)來源的一個組成部分。
參照:
高勵霆《喇嘛教寺院舞蹈》、《羌姆探源》、《舞蹈論叢》1985年第四輯。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金剛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