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社會化 - 教育百科
兒 | |
童 | |
社 | |
會 | |
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hild Socialization |
作者: | 林清江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兒童社會化係指個人在兒童時期,接受父母、同儕、學校等影響,內化文化規範,形成自己人格特徵的過程。兒童時期的社會化過程是個人社會化過程的最重要階段。 兒童時期的社會化,深受父母的影響,不過同儕團體的影響開始介入,並逐漸加強。學校中計畫性的教學及專業人員的影響也占重要的成分。 經由認同作用,兒童模仿父母的行為,若父母對兒童愛護,為兒童所喜愛,有了示範作用,兒童認同,就有相似或同樣的行為,倘若父母對兒童不愛護,或其示範行為令兒童感到厭惡,就有相反的認同。父母適當的獎懲是兒童社會化成功的主要因素,不適當的獎懲則是兒童社會化失敗的重要因素。父母適時與適當的獎勵,可以協助兒童順利接受外在文化規範;父母不當地運用其權力,則易形成兒童學習適當社會角色的困擾,甚至導致社會化的失敗。 兒童從父母處學習不同的社會角色;交互認同及交互模倣(cross identification & cross modeling)更有利於兒童成功的社會化。所謂交互認同與交互模倣是:男性兒童在社會環境中耳濡目染,已有部分男性的價值觀念與行為型態;由於認同或模倣母親角色的結果,又建立了更有同情心、歸屬感等的感情性角色。女性兒童自幼形成部分女性的價值觀念與行為型態;由於認同或模倣父親角色的結果,又建立更能獨立、實現目標等的工具性角色(instrumental role)。這種角色的交互認同與模倣,有益於兒童適應社會生活,完成其社會化。 兒童社會化也受同儕的影響;兒童的很多社會行為型態如合作、競爭、依賴、侵犯等,都在同輩交互作用過程中習得。兒童在入學前受父母的影響,也受同輩的影響,但是當時接觸的同輩多屬於背景類似的朋友。及至入學以後,同學來自不同社會階層與背景,形成不同的組織,產生不同的影響。同輩影響兒童學習迥異於家庭中的角色,形成新的價值觀念與行為型態。 學校也是影響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單位。學校中有計畫、有系統的教學內容,有益於兒童的認知發展;學校的物質環境、典章制度、人群關係,以及校園文化氣氛,更有益於兒童社會行為的學習與新人格特徵的形成。學校對於兒童社會化的影響,無法為其他社會單位所取代。 兒童社會化除受家庭、同儕團體及學校的影響外,又受其他社會團體、社會事物及重要人物的影響。例如,社會階級影響兒童的語言表達及思維方式,大眾傳播內容加強及形成特定的價值與行為,宗教團體協助兒童內化道德規範、建立社會標準,政治團體提供兒童政治社會化的資訊與環境。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兒童社會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