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姻杜會化 - 教育百科
婚 | |
姻 | |
杜 | |
會 | |
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ocialization for the Marriage and Parenthood |
作者: | 林清江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婚姻社會化乃是個人在婚前觀察並接觸婚姻角色、在婚後歷經社會適應的過程。 個人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長期觀察父母及其他成人的婚姻角色,由於生長於家庭中,看到父母相互適應的方法、表達感情的途徑、維持交流平衡關係的型態,都有影響於子女的婚姻價值觀念與行為型態。個人結婚的動機、結婚對象的選擇,以及婚姻角色的扮演,也受到家庭生活經驗的影響;同樣地,也觀察到其他成年人的婚姻角色。這種觀察包括直接的觀察及經由媒體傳播的觀察。個人的社會階層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互異,觀察後的反應也不同,影響也有別。不過,這種觀察所產生的影響卻明顯存在。 個人在兒童時期,即開始接受社會規範,遵從倫常規律,維持適當的兄姊弟妹關係。維持家人倫理關係的價值與行為,本身即為一種社會學習,也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 由於社會性質不同,個人在同輩朋友中學習婚姻角色的方式也不同。在我國傳統社會中,自主戀愛並不可能。在目前社會中,個人則自主結交與選擇異性朋友,進入戀愛過程;訂婚後出經過或長或短的社會化過程,相互了解背景,適應差異,計畫未來,消除緊張與不安,然後才正式結婚。 結婚是成人婚姻角色學習的另一起點;成人從結婚開始,男女雙方獲得進一步由共同生活相互影響而社會化的機會。夫婦學習新的恩愛型態,也學習新的社會責任。在夫婦社會化的初期,雙方均喪失部分自主權利,均須修正自己原有的行為型態,難免產生角色的不安與焦慮。婚姻角色的學習,乃顯得特別重要。其後夫婦雙方或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順利社會化;或受家庭其他成員、早年經驗的影響,引起婚姻適應的問題。及至為人父母,扶育子女,夫婦雙方的角色學習才更順利,雙方才建立較長久的關係。為人父母後,婚姻社會化的過程,仍持續進行;不過其重點改變為解除「父母」及「夫婦」的角色衝突,以便建立更和諧的家庭生活。婚姻關係持續中,從年輕至年老,隨著環境的轉變,夫妻雙方需要不停的調適,不懈的求新求進,才能維繫白頭偕老的關係。 婚姻社會化是一長期持續的過程。個人婚前觀察父母及其他成人的婚姻角色,並體會部分兩性交往的關係;婚後則更進一步實現社會化,建立更加成熟的婚姻價值觀,表現更為定型的婚姻角色。婚姻教育及親職教育,在個人婚姻社會化的過程中,具有正面而積極的影響。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婚姻杜會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