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網路傳輸控制協定及網路間協定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簡稱TCP/IP
作者: 劉春銀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美國國防部於1960年代末所研究發展的「傳輸控制協定及網路間協定」(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簡稱TCP/IP)的網路標準,現已成為普遍為人接受的一項電腦網路通信協定。
  為了達到分封交換傳輸方式,TCP/IP的功能架構分為數層,每一層提供上一層一組網路服務功能;較低層的功能一般都較簡單,而越高層則越複雜。
  TCP/IP最低的一層係緊臨「媒體使用控制層及邏輯線路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Logic Link Control,簡稱MAC/LLC)的上一層,稱為網路間協定(Internet Protocol,簡稱IP),它的功能是負責兩站間資料包(Packet or Datagram)的傳送,但不保證資料包傳送上的正確與可靠;它的另一功能是轉接(Routing)路,即每一轉接站須依當時網路的狀態來自行決定轉接的路徑。
  IP的上一層實際上包括2種不同的協定,即用戶資料包協定(User Datagram, UDP)與傳輸控制協定(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簡稱TCP)。UDP是設計來直接讓用戶使用IP層提供的服務功能。而TCP則有2種目的,第1就是利用IP層提供的服務,加上一些功能以確保資料傳輸上的可靠與正確。欲達成此目標,TCP就加上複雜的來回詢問(Handshaking)功能;當錯誤發生時,同一資料包將一直重複傳送直到成功為止。第2是提供所謂的虛擬線路(Virtual Circuit)的功能,即指在兩站間建立一條線路供往後資料傳送用。由於在分封交換網路上,線路轉接是動態性,因此兩站間的線路很少固定,每一資料包所定的路徑也就不盡相同。此種傳送方式雖有其優點,但對用戶而言就較不易了解與配合。因為一般用戶要求能於傳送時有一固定線路,但在實體上很難做到且無此必要,因此TCP就用虛擬線路來達成。
  在TCP層之上,亦即TCP/IP架構的上幾層,一般都屬於應用程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網路傳輸控制協定及網路間協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