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午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ㄕˊ
  • 部首外筆畫 2
  • 總筆畫 4
  • 漢語拼音 [一]huo[二]wǔ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ㄉㄧˋ˙ㄉㄜㄉㄧˋㄑㄧㄨㄟˋ
  2. ㄨˇㄕˊㄕˊㄔㄣˊㄇㄧㄥˊㄩㄝㄉㄤㄕㄤˋㄨˇㄕˊㄉㄧㄢˇㄉㄠˋㄒㄧㄚˋㄨˇㄧˋㄉㄧㄢˇㄖㄨˊ:「ㄨˇㄕˊㄙㄢㄎㄜˋ」。
  3. ㄊㄜˋㄓˇㄓㄨㄥㄨˇㄕˊㄦˋㄉㄧㄢˇㄖㄨˊ:「ㄓㄥˋㄨˇ」、「ㄨˇㄑㄧㄢˊ」、「ㄨˇㄏㄡˋ」、「ㄨˇㄐㄧㄢㄒㄧㄣㄨㄣˊ」。
  4. ㄧˊㄅㄢˋㄓㄨㄥㄐㄧㄢ˙ㄉㄜㄖㄨˊ:「ㄨˇㄧㄝ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午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地支的第七位。
  2. 時辰名。約當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一時。
    【例】午時
  3. 泛指白天或夜晚的中間時段。
    【例】中午、午餐、午夜
注音:
漢語拼音: huo
解釋:
  1. 正中午。
    【例】晌午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地支的第七位。
2.時辰名。約當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
3.泛指白天的中間時段。如:「正午」、「中午」。《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爾乃羲和亭午,遊氣高褰。」唐.李紳〈古風〉詩二首之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4.姓。如漢代有午汝臣。
[形]
白天或夜晚中間時段的。如:「午餐」、「午飯」、「午夜」。
[動]
違背、抵觸。通「牾」。《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朝臣舛午,膠戾乖剌,更相讒愬,轉相是非。」
注音:
漢語拼音: huo
解釋:
參見「晌午」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gōo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地支的第七位。
音讀: ngóo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地支的第七位,十二生肖中以午屬馬。
  2. [[時] ] 時辰名,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
  3. [[時] ] 一日的正當中。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ㄨˇ

1. 地支之第七位。地支十二字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九月甲午,試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

2. 時辰名。指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唐.白居易〈晝寢〉詩:「不作午時眠,長日安可度?」

3. 太陽視運行到一日中之最高點稱為「午」。如:「正午」。晉.孫綽〈遊天台山賦〉:「爾乃羲和亭午,遊氣高褰。」唐.李紳〈古風〉詩二首之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4. 對時間中段之稱呼。如「中午」、「午夜」。元.葉顒〈冬景十絕之七.書舍寒燈〉詩:「青燈黃卷伴更長,花落銀缸午夜香。」

5. 縱橫交錯。《儀禮.特牲饋食禮》:「午割之。」漢.鄭玄.注:「午割,從橫割之。」《漢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霍光》:「使者旁午。」唐.顏師古.注:「一從一橫為旁午,猶言交橫也。」

6. 違背、牴觸。通「牾」。《禮記.哀公問》:「午其眾以伐有道。」漢.鄭玄.注:「午其眾,逆其族類也。」《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劉向》:「朝臣舛午,膠戾乖剌,更相讒愬,轉相是非。」

7. 姓。如漢代有午汝臣。

㈡˙ㄏㄨㄛ

「晌午」:中午。《水滸傳》第四回:「未及晌午,馬已到來,員外便請魯提轄上馬,叫莊客擔了行李。」《紅樓夢》第九三回:「過了晌午,便擺開桌子吃酒。」

注音: ㈠ㄨˇ ㈡˙ㄏㄨㄛ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午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