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又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ㄗㄞˋㄅㄧㄠˇㄕˋㄉㄨㄥˋㄗㄨㄛˋㄏㄨㄛˋㄒㄧㄢˋㄒㄧㄤˋ˙ㄉㄜㄔㄨㄥˊㄈㄨˋㄖㄨˊ:「ㄎㄢˋ˙ㄌㄜㄧㄡˋㄎㄢˋ」、「ㄧㄡˋㄒㄧㄚˋㄩˇ˙ㄌㄜ!」、「ㄧˋㄊㄧㄢㄧㄡˋㄧˋㄊㄧㄢ」、「ㄧㄝˇㄏㄨㄛˇㄕㄠㄅㄨˊㄐㄧㄣˋㄔㄨㄣㄈㄥㄔㄨㄟㄧㄡˋㄕㄥ。」
  2. ㄐㄧㄢㄦˊㄧㄡˇㄩㄥˋㄌㄞˊㄌㄧㄢˊㄐㄧㄝˊㄅㄧㄥˋㄌㄧㄝˋ˙ㄉㄜㄘˊㄧˋㄖㄨˊ:「ㄧㄡˋㄔㄤˋㄧㄡˋㄊㄧㄠˋ」、「ㄧㄡˋㄎㄨㄞˋㄧㄡˋㄏㄠˇ」、「ㄊㄚㄧㄡˋㄇㄟˇㄌㄧˋㄧㄡˋㄘㄨㄥㄇㄧㄥˊ。」
  3. ㄅㄧㄥˋㄅㄧㄠˇㄕˋㄑㄧㄤˊ調ㄉㄧㄠˋ˙ㄉㄜㄩˇㄑㄧˋㄖㄨˊ:「ㄋㄧˇㄧㄡˋㄅㄨˊㄕˋㄅㄨˋㄉㄠˋ」、「ㄨㄛˇㄧㄡˋㄅㄨˊㄕˋㄙㄢㄙㄨㄟˋㄒㄧㄠˇㄏㄞˊㄗㄣˇ˙ㄇㄜㄏㄨㄟˋㄅㄨˋㄉㄨㄥˇ˙ㄋㄜ?」
  4. ㄅㄧㄠˇㄕˋㄍㄥˋㄐㄧㄣˋㄧˋㄘㄥˊㄖㄨˊ:「ㄊㄚ˙ㄉㄜㄅㄧㄥˋㄑㄧㄥˊㄧㄡˋㄐㄧㄚㄓㄨㄥˋ˙ㄌㄜ。」
  5. ㄅㄧㄠˇㄕˋㄉㄨㄥˋㄗㄨㄛˋㄏㄨㄛˋㄑㄧㄥˊㄎㄨㄤˋㄒㄧㄢㄏㄡˋㄌㄧㄢˊㄐㄧㄝㄖㄨˊ:「ㄊㄚㄅㄧㄥˋㄘㄞˊㄍㄤㄏㄠˇㄧㄡˋㄏㄨㄟˊㄑㄩˋㄍㄨㄥㄗㄨㄛˋ˙ㄌㄜ。」
  6. ㄅㄧㄠˇㄕˋㄓㄨㄢˇㄓㄜˊㄖㄨˊ:「ㄨㄛˇㄩㄢˊㄌㄞˊㄒㄧㄤˇㄑㄩˋㄒㄧㄢˋㄗㄞˋㄧㄡˋㄅㄨˋㄒㄧㄤˇㄑㄩˋ˙ㄌㄜ。」
  7. ㄗㄞˋㄐㄧㄚㄕㄤˋㄅㄧㄠˇㄕˋㄕㄨˋㄇㄨˋ˙ㄉㄜㄈㄨˋㄐㄧㄚㄖㄨˊ:「ㄕˊㄧㄡˋㄌㄧㄡˋㄗㄞˇ」、「ㄙㄢㄧㄡˋㄦˋㄈ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又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òu
解釋:
  1. 重複、反覆。
    【例】這幅設計圖他看了又看,還是不滿意。
  2. 並、且。
    【例】他又不是三歲小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3. 更。
    【例】他的病又加重了。
  4. 額外的、分外的。
    【例】中秋的月亮又大又圓。
  5. 另加上。
    【例】四又三分之一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òu
解釋:
[副]
1.表示重複或反覆。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2.表示加強、加重的語氣。有「並」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歲小孩子,怎麼不懂這個?」《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序》:「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3.表示意思更進一層。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表示轉折。相當於「卻」。《墨子.節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禍焉。」
[連]
1.用來連結平列的詞意,表示同時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詩經.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齊.陸厥〈與沈約書〉:「辭既美矣,理又善焉。」
2.表示先後連接的情況或動作。如:「剛吃完飯又看起書來。」
3.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副] ] 再、復。
同義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又閣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