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反社會型人格異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作者: 鄭芬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反社會型人格異常在〔心理異常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修訂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II-R, 1987)歸類為第二軸(人格異常)的第二群。其共同特徵是:情緒變化多端、富戲劇性、不穩定、易怒。反社會型人格異常的臨床症狀是:追求立即的具體的滿足、為滿足自己不惜壓榨別人、情感上經常充滿敵意、報復心重、甚少自我反省、對別人缺乏同理心、冷漠等。心理治療家貝克(Beck, A.T., 1990)認為這類型的人在認知上有明顯的扭曲。學者自不同的領域去研究反社會型人格異常的病理原因的結果,可以歸納出下列幾點:
1.有些反社會型人格異常者的腦神經系統有生理上的缺陷,因此在認知的歷程中無法統整,且無法表現適當的行為。2.父母教養上有缺憾,如冷淡、拒絕、挫折,子女得不到生理上、心理上基本的溫暖與呵護;長大後逐漸形成對整個外在社會的不信任。3.不當的社會化過程:反社會型人格異常的人,其父母親的人格傾向往往也是如此。所以,反社會型人格可能是不當的社會化歷程所導致。米隆(Millon, T. 1981)批評加強DSM-III(1980)的評量標準太支離瑣碎,太強調「犯罪行為」。根據實際的社會觀察,似乎許多反社會行為發生在任何層次的人身上,未必是犯罪者所獨有。因此他提出診斷反社會型人格異常的幾個標準為:(1)情感上充滿敵意。(2)言語粗魯行動粗暴。(3)充滿社會叛逆,不服社會常規。(4)報復心重,無所畏懼。  就診療而言,診斷病理原因是首要工作,其次才是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反社會型人格異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