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非同步資料傳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synchronous Data Transmission
作者: 黃世雄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非同步資料傳輸是一套完整的通訊系統,基本通訊結構包括:(1)發送設備;(2)通訊線路;(3)接收設備。雙方設備傳送的步調必須配合,常用的傳送方式有兩種:(1)非同步傳輸(Asynchronous Data Transmission);(2)同步傳輸(Synchronous Data Transmission)。
  所謂非同步傳輸,也稱為起止式傳輸(Start-Stop Transmission)。使用這種方法,在傳送一組訊息位元(一個字元)之前,先傳送一個特定的起始訊號;同樣地,在傳完這組訊息位元之後,再加傳一個停止訊號;當接收設備收到起始訊號之後,就開始對時,以便準備接收整組訊息位元。字元送出的時間間隔不必一致,例如:可能每秒送出一個字元,也可能在送出某個字元之後經過10秒才送出另一個字元。
  當發送端在傳輸資料時,會持續送出表示標記的訊號,這種訊號稱為標記持有(Mark Hold)信號。當接收方在收到一個定標訊號之後,接著收到一個空白(即起頭位元)時,表示有一個新的字元送到了。每一個在資料訊號位元之後的停止位元則通知接收方收到了一個新的字元,並使終端機準備接收下一個起頭位元。在每一個標記位元及另一字元的起頭位元之間總是有一段過渡時間。非同步傳輸通常使用在沒有緩衝器,且操作員輸入字元的速度不一致。但因其裝置成本低,許多卡片機對卡片機(Card-to-Card)、磁帶機對印表機(Paper-Tape to Printer)、卡片機對電腦(Card-to-Computer)等方式通訊的裝置,雖然在字元的傳輸間沒有像鍵盤那樣的時間間隔,也採非同步式傳輸。
  非同步傳輸通常用於速度在2,000 BPS(位元/秒)以下的傳輸作業,當數據通訊系統中的終端機每次只能送入一個文字時,就常常會用非同步傳輸。如果需要較快的傳輸速度,那就要使用同步傳輸;例如:儲存在磁帶中的資料經數據通訊頻道傳輸到計算機系統。在同步傳輸中,文字能整群地在線上傳輸,而不需起始與停止位元;每一個文字就由代表此一文字的7或8個位元組成。然而一旦受到干擾,便會流失許多資料,就必須重新傳送。非同步傳輸產生錯誤時,錯誤則僅僅摧毀單一字元而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非同步資料傳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