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太平洋長吻銀鮫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太平洋長吻銀鮫
英文名: Rhinochimaera pacifica
描述:
體側扁而延長,向後漸細小。吻尖長平扁而柔軟。雄性的眼前上方具一短柄狀且不可彎曲的的額交腳器。眼中大,上側位。口較小,下位,略突出。上頜前齒板喙狀,邊緣光滑;側齒板寬長,近三角形,外緣具細鋸齒;下頜齒板寬長,前端尖,邊緣光滑。側線幾平直,沿體側中部向後延伸,約至尾鰭下葉前方的1/3處急轉下彎至尾端;頭部眶上管(supraorbital canal),前方微彎,至眼前上方則幾近平直而延伸至吻端;眶下管(infraorbital canal)呈波狀,向前延伸至吻前方與眶上管相接,相接點近於吻端與鼻管(nasal canal)的中點。背鰭2個,以一低膜相連,第一背鰭具一扁長硬棘,斷面呈三角形,邊緣光滑;第二背鰭低平延長,向後漸高至中部而漸低;臀鰭低平,後端尖突,與尾鰭下葉間以一缺刻分隔;腹鰭中大,雄性腹鰭內側具細棒狀之生殖交腳器(pelvic clasper),無前生殖交腳器(prepelvic clasper);胸鰭寬大;尾鰭後端細長,上葉低平,具30多個棘狀突,下葉高於上葉,邊緣平滑。體呈淡灰褐色。Shao & Hwang (1997)發表的新紀錄種,實為非洲長吻銀鮫(Rhinochimaera africana)之誤鑑。
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北海道、東海沿岸、台灣的東北部海域、紐西蘭、澳洲南部及東北沿岸。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cific Spookfish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Rhinochimaera pacifica (Mitsukuri, 1895)
形態:
身體延長;頭窄;眼小,眼前後徑為眼與背鰭棘間距之1/2~1/3;口裂腹位。吻往前極度延長且柔軟;吻端稍縱扁而不往上揚;齒板平滑,齒緣銳利。第一背鰭遠高於第二背鰭;背鰭棘延長,與身體近乎垂直。第二背鰭基底長大於腹鰭長度的兩倍。尾鰭上葉邊緣具一列柔軟的結節狀突起(成熟雄魚突起更為明顯);尾絲一般較短。胸鰭外角較尖銳。臀鰭缺如。交接器長,構造簡單,末稍稍膨大。體色背淡棕,腹面及鰓區淡灰色;吻部及口裂周圍白色;齒黑色。
分布:
出現於西北太平洋由日本至南中國海之沿近海域,澳洲南方沿近海域紐西蘭沿近海域,及東太平洋之秘魯沿近海域。臺灣則於東北部之大溪外海有漁獲記錄。
生態習性:
棲息於300公尺以深之深海,目前為止對其瞭解極為有限。
利用:
無。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首綱: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亞綱:
全頭亞綱(Subclass Holocephali)
目:
銀鮫目(Order Chimaeriformes)
科:
長吻銀鮫科(Family Rhinochimaeridae),Longnose Chimaera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太平洋長吻銀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海洋生物百科
學名: Rhinochimaera pacifica
介紹: 名副其實的太平洋長吻銀鮫,擁有一特別突出的柔軟吻部;雄魚眼前上方具有一短柄狀交接器,沒有鱗片構造。
資料來源: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_太平洋長吻銀鮫
資料來源: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學習資源海洋生物百科資料庫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