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貧困縣(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魏超雄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貧困縣係指大陸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偏低,人民生活尚未穩定解決溫飽的縣。這些縣地域偏遠,交通不便,生意失調,生產條件惡劣,經濟發展緩慢,文化教育落後。貧困縣的經濟仍屬於自給半自給的經濟類型,生產手段落後,產業結構單一,鄉鎮企業不發達,農業勞動力所占比重很大。對於貧困縣的畫分,一九八六年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擬定了判定的三條標準:一是以縣為單位,一九八五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一百五十元(人民幣,下同)的普通縣;二是以縣為單位,一九八五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一百五十元至二百元之間的少數民族縣;三是以縣為單位,一九八五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二百元至三百元之間的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老革命根據地」縣。據此,在各地畫分了十八個貧困區,共計六百九十九個貧困縣。
  中共採取了種種扶持貧困地區的方針和工作,主要方式有:
  1.大量撥款:從一九八六年開始,中共中央政府(不包括地方)每年撥出近八十億元扶貧資金。一九九四年增至近一百億元,並且改救濟式扶貧為開發式扶貧,幫助貧困地區開發資源,發展支持產業。
  2.改良農田:從一九八九年開始實施「溫飽工程」,大力推廣種種農業技術,迅速大面積提高糧食產量,穩定解決溫飽問題。
  3.組織和推動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交流幹部,以求「優勢互補」,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
  4.科技教育扶貧:由國家科委、國家教委、農業部等組織科技、教育部門人員到貧困縣承包項目、開發經濟、培訓幹部和農民,將扶貧重點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
  5.實施移民工程:對自然條件惡劣、生存確有困難的地區,採取移民政策。如寧夏從一九八三年開始在全區建成了大型移民基地十五處。
  經過連續多年的努力,農村的貧困問題略有紓解,貧困人口已由一九七八年的二億五千萬減少到八千萬。一九九四年初國務院扶貧開發辦公室又重新書定了貧困縣標準:以縣為單位,按一九九○年不變價,一九九二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低於三百二十元者。據此,大陸地區尚有貧困縣五百九十二個,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區、石山區、荒漠區、高寒山區、黃土高原區、地方病高發區,其中西北、西南九省目前還有三百零七個貧困縣,是典型的貧困人口集中地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貧困縣(大陸地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